最近读了王赛的《增长五线》,很有感触。王赛博士,是营销之父菲利普科德勒的学生,曾经为小米、字节跳动、宝钢等企业提供营销咨询。这本书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最低层次是“撤退线”,要裁掉拖累企业的劣质业务;
第二层次是“保底线”,对于维持企业活命的业务,要努力保持规模,稳定基本盘;
第三层次是“增长线”,企业通过培育新的种子业务,获得新的增长点;
第四层次是“爆发线”,在保底和增长的基础上,往往存在突破性发展的机遇,如果企业及时把握,那么往往会迎来爆发性的发展;
最后一个层次是“天际线”,讲的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边界。
对于我们这些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来说,学会从营销的角度看待市场与科技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40年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催生了大量的增长和爆发。但科技创新型企业,事实上创业过程非常艰难;常州大部分老板是营销人员出身,带个技术、带个生产,就能开工厂、当老板。从成功的概率上来说,反而比很多人才型企业要高得多。
对于这种现象,从前我也有很多想法,但是读了这本书,思路一下子清晰了:企业的发展是个复合型的过程,如果只求“保底线”,业务长不大;如果只求“爆发线”,未必活得长。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逻辑。比较务实的模式,可能是要找到一个不一定暴利,但是能活下去的“保底”业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植入科技创新,实现增长,甚至爆发。
回想我自己的创业历程,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我2013年来到常州,做当时最先进的“五轴激光焊接设备”,研发很顺利,得了很多奖;第二年就实现了销售,但是市场很小,只卖了100多万,入不敷出。2015年初,我融资并购了无锡的一家小工厂,做激光切割设备的——其实在我们这个行业,三轴激光切割,技术含量,远远不如五轴焊接,毛利率也很低;但是,受众面广,市场大,只要注入一部分技术,提升管理,很容易做出业务,形成“保底线”。我们并购的时候,这家工厂的产值是4000万,到了年末就达到了1.3个亿。后来,我们每一年的发展和转型,都是基于从前的保底线,加上一定的技术创新,催生出的“增长线”。
很多时候,我想,如果不是先并购一个小厂,拥有一条保底线,那么我做到1.3个亿,可能要花5年时间,也可能我根本就撑不到那个时候,根本等不到“增长线”的到来。
所以,对于科创型企业,从落地开始,不求好高骛远,先踏实地拉开一条“保底线”,保持增长,可能是比较务实的道路。特别是对智能制造行业来说,基础扎实,往往才是增长的前提。
中国这一轮的科创工作,从2009年到现在,是一个大的周期,我们常州的特色很明显,就是“以我为主,务实推进”,没有太多树大招风的项目,但是整体上务实推进,去年还在“科创中国”获得了荣誉。
我相信,随着“两湖”创新区建设的展开,随着更多科技人才的落户,在常州这片务实的土地上,一定能成长出更多稳健发展的科技企业。
常州市政协常委、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翀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