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活动 >> 内容
 
如何增创民生福祉新优势,让幸福树的果实更加丰硕?体育、医卫界别小组发出“政协好声音”
发布日期:2017-03-22 浏览次数:  字号:〖
 
  去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诸多代表、委员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慢性病防控作为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优势是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较为完善的防治服务网络。慢性病三级防治体系健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能够有效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死因、肿瘤、心脑血管事件的监测网络。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设了一大批健康支持性环境,培养了一批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儿童口腔疾病干预项目、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干预项目惠及全市居民。天宁区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他县区都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市居民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岁,位居全省前列。
  短板是努力的方向。对照国家、省、市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在更高水平增进百姓福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当前慢性病防控的艰巨任务与慢性病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卫生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单兵作战,政府部门间协作机制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慢性病防控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全民参与的个人健康责任意识急需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切实解决。针对上述主要短板,结合大走访活动,“十三五”期间我市慢性病防控工作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治慢性病的有效策略。要将健康和慢性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规划,列入健康中国发展的优先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发改、财政、卫生、人社、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协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将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要求,不断完善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防治模式,推进慢性病防、治、管融合发展,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二是加强防控能力建设。以基层能力提升为重点,通过加大服务设施投入,全科医生配备和规范化培养,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治的服务能力。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特定病种为重点,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建设等方式,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实现慢性病分级诊疗。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以此为基础构建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慢性病监测网络,建立居民健康动态信息库,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增强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大力宣传提高健康意识。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意识,是防治慢性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将每年9月1日确定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旨在加大宣传,不断强化健康意识,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长期保持。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个人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要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招募、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广泛传播膳食指南等知识、技能和适用工具,提高居民健康行为能力,促进全社会健康生活行为的养成。
  总之,我们要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通过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致残和死亡,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增创健康新优势,让幸福树的果实更加丰硕!
  参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2015年出版)报告,目前医疗机构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患者超过了2.6亿。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目前我市死亡人口的80%以上死因归因于慢性病。
  (编辑:郑萱)
 
 
吉俊敏代表体育、医卫界别小组发言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