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活动 >> 内容
 
如何增创宜居环境新优势,让幸福树的枝叶更加繁茂?经济(二)界别小组发出“政协好声音”
发布日期:2017-03-22 浏览次数:  字号:〖
 
  幸福城市样板与人居环境典范已成为我市突出的优势,体现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城市交通较为便捷、房价相对较低,“三公一场”(公交、公厕、公园、菜场)等民生工程成绩斐然,生态绿城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位居“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榜首,2016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即便如此,在最近的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和大讨论中,城市居民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宜居环境,在生态环境、绿色出行、老旧住区环境改善等方面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更高的要求,反映出这些方面仍是宜居环境建设的短板和提升的重点对象,未来还应更加紧扣这些方面增创发展新优势。在规划引领方面,在以下四个方面仍需努力:
  一、维育生态本底,巩固生态绿城
  1.划定三区三线,筑牢绿水青山
  我市外围有着优越的山水林田湖生态资源,是托举城市发展的本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育好本底就是做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结合我市2030城市总规修编契机,从市域全局统筹、同时贯彻底线思维,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和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生态绿城内涵,为生态绿城建设从城市走向全域覆盖提供平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动发展质量向更高水平提升。
  2.整合蓝绿网络,融入城乡生活
  纵横交错密布的河湖水网是常州江南水乡的特质,是体现城市魅力的靓丽风景线,在生态绿城建设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更大力度串联、织布蓝绿网络,使其成网、成体系,注入如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其塑造成为市民常用、爱用的高品质公共场所,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首选地。同时以此积极向城乡全域延伸,结合城市外围大山大水,将构建成覆盖城乡一体、功能多元、服务生活的城乡生态休闲健康网络体系。
  二、践行绿色出行,打造活力都市
  1.倡导绿色交通,确保出行便捷
  继续强化公共交通发展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首要位置,进一步结合城乡空间的再架构,倡导产城融合,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推进公共交通服务更贴近民生,更高效、更优质。同时进一步提升慢行绿道品质,打通堵点,推进慢行绿道成网成环,推进城市核心区、城市重要人流集聚区等区域慢行交通建设,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让市民出行、休闲游憩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
  2.践行窄密路网,优化出行选择
  城市支路建设与提升是我市今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一方面还需下大力气打通区域断头路、畅通骨架,方便生活,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力度落实中央窄密路网、小街区地块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支路网的加密、街区地块尺度变小,使出行环境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更加多元,让市民真正感受到先进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带来的福址。
  3.落实完整街道,构建活力空间
  长期以来对于街道的设计一直秉承“工程思维”,对街道的质量、是否符合使用者需求考虑较少,购物环境、散步环境、休闲环境品质不高,今后的城市建设应积极贯彻完整街道的新理念,尤其在重要的城市节点区域的街道设计上应合理增加公共空间,同时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统筹管控街道两侧的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建筑退线和街道小品等,让街道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美丽,让更多充满生活气息、精致富有特色的活力街道走近城市生活,彰显城市人文、人本的气息。
  三、关注老旧住区,打造美丽家园
  1.提高老旧住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中心城区部分老旧住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维修滞后的典型情况,其中排水管网最为常见,由于建设时间长,特别到雨季,少数地区仍存在排水不畅,易淹易涝等现象,一方面在加强管网清淤疏通的同时,结合市政道路、地块开发敷设、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同时老小区机动车停车矛盾突出、非机动车停车无序等问题也较为常见,因此,还需对老旧住区以及周边区域,统筹兼顾,深入挖潜,拓展思路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合理配置机动车停车位、规范非机动车停车和充电设施,让家园变得更加安全、整洁、有序。
  2.增加老旧住区居民的活动场所空间
  老旧住区活动场所普遍较为局促,结合城市更新、生态绿城建设契机,一方面充分挖据老旧住区内部可利用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布局建设大小不一的街头绿地,有力弥补老旧住区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为各年龄层居民提供公共交往与健康场所,提升居民获得感,让城市发展的果实分享到每一个角落。
  四、强化公服均衡,深化共享发展
  1.做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均等化
  结合城乡人口的分布和城乡空间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查漏补缺”,保证城乡皆配置与之需求相适应的、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深入贯彻“15分钟生活圈”规划理念,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到每一个居民,均衡配置,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
  2.做优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实现均好化
  在做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基础上,仍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向品质化方向提升。一方面结合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在全市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现实情况,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大力疏解公共资源,积极引导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在全市内均好布局,一方面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不断优化提升镇级、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
  展望今后及未来,在幸福城市样板与人居环境典范的既有优势基础上,在深入落实国省发展新要求的过程中,在积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中,以城乡居民关心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有重点、全方位地弥补发展短板,将让宜居环境从城市走向城乡全覆盖,增创更加安居乐业、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美丽城乡宜居环境新优势,着力增强城乡居民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编辑:郑萱)
 
 
顾春平代表经济(二)界别小组发言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