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字号:〖
 

0392

方姣

关于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振兴乡村教育,离不开建设一支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在职称晋升上予以倾斜,这些政策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幸福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高中教师在多重压力下进入职业倦怠期,面临不少问题、困难和挑战,亟待重视和解决。

  1、工作成就感低,内驱力不足。乡村高中在生源、交通、家长素质、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城市高中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学生管理难度大,通勤成本高,工作时间长,家校协作效率低,教学环境差、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弱等。很多乡村学校管理模式倾向于以制度约束老师,缺乏人文关怀。教师在应对例行检查、绩效评比等方面与学校产生隔膜,许多教师内心充满抱怨,工作积极性降低。
  2、思想滑坡,工作积极性弱。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教师的职业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乡村教师却相对较弱,削弱了心理满足感。“躺平”、“佛系”思想在部分乡村青年教师群体中蔓延,在单纯以考编“上岸”为目的职业规划下,教师工作以功利性为主导,缺少长远规划。部分编外青年教师群体,虽然同工同酬,但是缺乏归宿感和成就感,得过且过。
  3、生活负担重,社会支持较少。中年教师群体既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又承担着养老与育儿的压力,城市高中教师拥有相对更多的支持资源,而乡村教师还略有不足。其中,女教师的焦虑和倦怠更明显,她们承担的生育、育儿的压力比男教师更重。年轻教师的婚恋问题也不容忽视,有限的社交范围限制了乡村教师的择偶婚配,也影响到职业发展的追求。
  4、生理心理双重消耗,健康状况不佳。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会舆论中对教师价值追求的“道德绑架”,影响教师的心理安全感,负面的社会评价可能导致教师感到沮丧和无助。教师职业劳心劳力,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之分。不少教师都有各类结节、增生、三高等慢性疾病,咽炎、腰颈椎等职业病;半数教师经常因为工作而睡眠不足;有部分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心态消极。

  1、完善激励机制,助力乡村教师成长。一是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助力教师找到“生长力”。教育部门要多渠道为乡村教师找到职业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工作十年左右的老师要予以更多关注。可以通过邀请名师开设讲座、外出学习参观、开展工作座谈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教育行业,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为职业发展注入“生长力”。二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助力教师获得“内驱力”。教育部门要建立多元的评价和表彰体制,从校内到校际搭建竞赛、培训、展示等多样化平台,为不同层级的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既承认城乡差距,也从不同方面挖掘乡村教师所长,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职业信念、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三是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助力教师形成“信念力”。应进一步提升师德教育内涵和形式,通过挖掘身边榜样、事迹等,提升团结协作能力,激发他们的教育理想和情怀。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讨论交流,重塑教师的价值观念。
  2、营造和谐环境,增加积极情感体验。一是打造先进校园文化,凸显人文关怀。学校氛围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向教师传递正能量,人性化的管理能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与理解,从而激发教师更加投入地工作。在相对落后的乡村中学,更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民主型的领导风格更受教师欢迎,要鼓励学校把对教师的关心、关怀、关爱渗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少开会,多开展活动;设置“妈咪小屋”等设施,为哺乳期教师提供暖心工作环境;发挥工会的力量,为教师提供施展兴趣爱好的平台;捕捉教师工作中的点滴幸福,才能加深教师对学校的归属和积极情感的体验。二是发挥舆论和媒体的正面作用,给予更多理解和尊重。相较城市教师,乡村教师自觉社会地位“低人一等”。媒体和舆论,要充分肯定乡村教师的时代价值,通过社会认可激发乡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部分乡村学校的家长素质有待提升,缺少家校协作意识,配合不够,甚至有“校闹”之类的事情。相关部门对“校闹”等不正之风要予以坚决整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3、建立心理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心理干预。目前我市已经有心理咨询热线为师生提供服务,建议除接听电话外,还可以开展情绪管理培训、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方式帮助乡村教师科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和情绪问题。引导教师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教师的归因水平,以自我友善代替自我批评;增强教师的内在动力,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推动教师拥有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
  4、加强资源支持,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是进一步优化薪酬体制,让老师多劳多得。教师的收入构成要更体现公平性,建议进一步优化教师收入构成,形成以教学实绩为主导的工资体系。对承担更多基础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要适当倾斜,以薪酬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二是提供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乡村教师享有乡村教师补贴等,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和通勤费来说,并不能解决问题。可制定适当惠民政策,引导教师在乡镇安家,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方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市教育局历来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积极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以鼓励其真正扎根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全员学习,将师德师风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第一课”,推动师德教育入脑入心,引导教师扎根课堂,锤炼师德、潜心育人。注重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两微一端”新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师德师风活动中的成果和亮点,讲好“常州好老师的故事”。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优秀教师选树、老教师荣誉退休等制度,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教师全生命周期师德培育模式,筑牢“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群体意识。针对乡村教师独有的特点,开展“最美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在岗三十年”优秀教师、“龙城十佳乡村教师”等选树活动和教师节表彰活动,弘扬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担当,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向好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努力提升教师收入水平,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及时调整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并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对2006年7月以后参加工作的乡村教师工资直接予以定级,并且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对专业成长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乡村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努力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在职称评审、梯队发展、评优评先中,重点向长期坚守一线,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主动“下得去、留得住”。努力打通教师晋升通道,改进乡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淡化公开课、论文、课题研究指标,乡村教师工作达规定年限,申报职称不受名额限制。

(三)搭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针对乡村教师发展通道相对狭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重点通过打造教师发展平台来突破瓶颈,固强补弱。筑牢“三名工程”,通过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评选,探寻梯次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多类型、立体化的教育人才阶梯式培养和激励机制。打破资历限制,大胆启用优秀奖励培养人选。优化“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培育站、优秀教师城乡牵手、优秀教师跟岗锻炼”等四个乡村教师发展平台,通过专家指导、专题讲座、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乡村青年教师发展助力。完善“五级阶梯”发展模式,在教师职称晋升体系外,构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后备人才”教师成长“五级阶梯”,为乡村教师发展搭平台、铺路子。

二、后续工作打算

(一)政策上重点扶持。优化教师招引制度,优化常州籍普通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生项目,吸引优秀人才回乡任教。积极争取各区编办、财政、人社的支持,通过制定优秀人才奖励政策和特需人才招引办法,加大力度吸引优秀毕业生投身乡村、扎根乡村。优化交流轮岗制度,加大优秀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扶持力度,支持骨干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交流,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带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切实采取措施优化教师心理支持的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先进的校园文化向教师传递正能量,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培训上重点设计。设计好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按教师入职成长规律分阶段实施,让乡村新教师获得更全面系统的培训。设计好专题培训项目,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优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将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信息技术能力、音体美教师专业技能作为培训重点,采取跟岗研修、网络研修、专家指导、校际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养,推动乡村教师拥有敬业、开放、发展的积极心态。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乡村骨干培育站”“优秀教师城乡牵手”“送教下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优质资源对乡村学校的辐射力度,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注入“生长力”。

(三)待遇上重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缩小区域间教师收入待遇差距,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对专业成长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乡村教师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励优秀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潜心教育。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潘 莉

联系电话:85681338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