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0305

戴晓娥等8人

关于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建议

  乡村教育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形态,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基石和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前所未有地对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之后两年的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破解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思考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发展建议。

  2022年全国城镇化率超过65%,常州更是达到了78.01%,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乡村教育的功能定位、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乡土资源和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位置这三大问题,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短板。
  1、乡村教育功能定位产生较大偏差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功利性教育,把传统乡村教育与村庄不可分割的优势,逐步瓦解,本该深深影响着乡村孩子成长的乡土风俗礼仪、传统节庆活动、特色农耕生产等乡土文化,因缺少参与而被乡村儿童逐步遗忘。很多乡村儿童虽然生活在乡村,但因学校教育与乡土生活疏离,基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即使在长三角乡镇工业经济非常发达、农业产业兴旺的常州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环境得到高质量提升的情况下,乡村依然被普遍地解读为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似乎被排斥在“现代文明”范畴之外,当选择乡村教育模式时,也自然地认可了“城市取向”的价值目标,不管是家长和老师,依然把升学作为他们共同且唯一的目标。因乡村教育功能和定位的问题,直接导致乡村教育缺少自我价值认同、文化自觉与教育自信,从而使乡村教育逐步失去活力。
  2、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逐步疏离
  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社会文明的功能,无疑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坚实支撑。1986年4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决了乡村儿童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身处两种视野的问题:前者立足于“乡村视野”,而后者则立足于“国家视野”。学校与乡村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乡村教育缺少“乡村责任”,乡村建设缺少“教育意识”。乡村与学校形成物理性与精神性的隔离,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法定义务和行政责任。在政策设计层面,两者处于分离、脱节的境地。乡村学校虽然身处乡村,却完全独立于乡村社会。乡村学校没有明确的振兴乡村义务,并非乡村建设的制度主体。主体认识偏离导致责任缺位,教育本来应该承担弘扬乡村文化的职责也就逐步缺失,乡村教育独具的乡村性及其文化认同的义务也就逐渐消亡。和美乡村的建设,因为缺少教育的参与,很多公共文化设施与空间,因缺少互动而成为摆设。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环境整洁与风景优美,需要通过教育推动乡村文化生活的重建,特别是推动乡村儿童立足乡村世界,展开与自然、与乡村社区、与乡村文化的真实而广泛的互动。
  3、乡土资源和文化在教育中基本缺失
  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城镇化国家战略带来城乡二元的消极影响,使乡村处于工业、城市的附庸地位,形成了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的教育思路,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培养人才,乡村教育并没有达到城乡同等地位。乡村教育守护地方的乡土文化,唤醒乡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的价值并未得到重视。乡土资源和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缺失,不仅让与乡村儿童血肉相连的精神家园分离,也让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祖辈生产、传承、享受、创造的文明,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的凋敝。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熟悉乡土生活,理解认同乡土文化的老师。但当奠基乡村教育的民办老师慢慢退出讲台,撑起乡村教育大半个天空的中师生也陆续到了退休年龄,现在乡村学校的教师,不仅缺乏对文化与资源等乡土元素的知识积累,更缺乏对乡村发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设置及乡土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下的乡村教育,不论是来自教师行为的间接熏陶,还是来自学校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获取的乡土文化元素都是极其稀缺。不管从乡村学校课程内容,到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乡土元素全面缺位。

  乡村教育繁荣,决定着乡村文化的兴衰与乡村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如果没有乡村教育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就会无所依托而成为一句空话。新发展阶段可以从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城乡融合村校协同、乡土人本课程实施三个方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1、以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
  农村教育现代化不是取消农村教育,城乡一体化,也不意味着城乡教育趋同。不能以城镇化的思路发展农村教育,要在城乡二元文明共生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框架中,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新发展阶段乡村教育想走出追求单一升学教育目标带来的困境,要超越“为农”“离农”二元对立思维,以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主要目标,满足升学、成为产业工人和建设新农村多元需求,以树人育人为宗旨。乡村教育是基于乡村的教育,基于大自然的教育,基于乡村亲情以人为本的教育,基于对乡村传统文化理解的教育,要建立从乡村学习起步,但应该走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乡村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显然是要通过教育赋能乡村,提高乡村的吸引力、承载力和集聚力,增强农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当然,也不能疏忽乡村孩子面向未来的教育内容,面向未来的,在我们教科书中以及教科书之外的面对世界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包括世界上的形势、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理解,这些东西应该在我们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
  2、以城乡融合村校协同振兴乡村教育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乡村教育借助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城市教育进行交流和共融,有利于实现乡村学校从“城市给我”到“优势互补”的心理转变,提升文化认同与发展自信。比如,把乡村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农业产业园、自然生态馆等乡土资源,通过教育的转化成为各个学科的育人场景,既服务乡村儿童的学习成长,也可作为城市儿童的教育实践场所,让乡村教育成为守护乡村文化的精神家园,既重塑乡村教育的地位,也提振乡村教育信心。乡村的教育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培养农民适应城市的需要,而是应该构建适合农村未来建设人才,培养乡村儿童完整人格发展的乡村教育体系。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等项目形成关联,发挥协同效应。让乡村的自然景物、乡土文化、特色产业“活”起来,既能作为乡村学校育人场景,又可促进乡村文化复兴。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利用,建立“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协调的共生系统,以教育和文化为纽带,激活乡村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自然禀赋、风俗文化、乡贤力量等内生资源,通过乡村社会的内在配合以及政府的外在支持,以“自发与可持续”为核心,实现“农民市民化”“主动式与内源式”发展。
  3、以乡土人本课程促进乡村育人方式变革
  打破长期以来乡土元素在乡村教育中缺位的现实“困境”,将无形的乡土文化转化为有形的乡村教育中的知识体系,促进乡村教育与现代文明同步发展,促进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特色教育内容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发展与城市平等却不同于城市的现代乡村教育。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乡村是当地学生的生活场域,也是他们经验的直接来源。乡土文化如在乡村教育中遮蔽,必然导致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离。乡村学校要推动乡村生活场景下育人方式变革,充分利用生活片段、劳动场景、山林田野等自然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以“整合教学”的思维融通课本知识和乡土文化,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把体验、参与、观察、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沉浸学习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增进乡村的认同,形成乡村振兴的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戴晓娥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常州一直把发展乡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薄创优”等一系列行动,使乡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四五期间,以“常有优学”为目标,在城乡融合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教育被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新发展阶段,正着力从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城乡融合村校协同、乡土人本课程实施等方面,助推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

1.植乡村文化,形塑发展目标。乡村学校作为扎根于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单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随着省前瞻性项目《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的区域实践》、省重点课题《传承叶圣陶教育思想,项目化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实验》等实践与研究的深入,来自常州市各区的31所项目共同体学校得以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乡村的教育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培养农民适应城市的需要,而是应该构建适合乡村未来建设人才、培养乡村儿童完整人格发展的乡村教育体系。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村庄,不仅要增强孩子对家乡的认同感,还要培养其沟通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创新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融入”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面对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作为乡村学校,应主动“融入”乡村建设,激活振兴乡村教育的共生合力。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项目共同体学校不断创新着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结方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共生合力。乡村学校与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等项目协同关联,让乡村的自然景物、乡土文化、特色产业“活”起来,既成为乡村学校育人场景,又促进乡村文化复兴。31所项目校形成了31个生动具体、富有内涵、特色鲜明的典型场景开发与应用案例,这些场景改造案例可参照可借鉴,具有良好的推广和辐射效应,在具体实施中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在主动“融入”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学校打破封闭自守的状态,破解乡村教育的困局,从文化内涵、管理模式、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变革,不断吸纳乡土文化的积极思想和内容,让乡村教育为振兴乡村奠基,让乡村振兴反哺乡村教育,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和文化成为纽带,乡村学校成为守护乡村文化的精神家园,重塑乡村教育地位。

二、以城乡融合村校协同振兴乡村教育

1.全力托举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系统强化乡村教师课程领导能力,通过常态调研、专题培训、集团化办学、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课程开发协同联盟等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引导他们科学开发、利用丰富的在地资源,构建特色育人课程,以优化学校育人课程体系、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推动乡村学校转变育人理念、变革育人方式。另一方面,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创建乡村教师发展基地,打造常州市优秀教师跟岗锻炼、高层次教师城乡牵手行动、市区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定期举行乡村教师论坛,服务到学校、活动到课堂、研修到现场、支持到校本、聚焦到个人,定向施策,全力托举乡村教师成长,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品牌化打造,逐渐形成 “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一群人的成长”。在省前瞻性项目《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的区域实践》近两年的研究中,31所乡村学校的老师在各类正式刊物发表论文达186篇,主持的《基于乡村资源的场馆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等14项省级课题立项。

2.借力优秀学术成果的前瞻引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乡村,在乡村学校中实施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研究,促进城乡互补,促进新课标理念在乡村学校课程中的深度落地。一方面,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示范效应,在乡村学校中成立推广应用研究共同体,大力推广应用,促进成果转化(如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数学学科的“做中学”、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英语学科的主题拓展)。另一方面,与凤凰传媒集团合作,在乡村学校建立凤凰特色书屋,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建设全时空、全场域的数学实验室,聚焦特色主题开展深度研究。系列举措让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在乡村学校中得到推广、辐射与深化,为乡村学校提供引领支持、专业支持和能力支持。

3.构建区域协同的发展共同体。常州各乡镇经济总体较为发达,但各乡镇的经济发展仍有差异,对各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也各有不同,再加上各校的文化底蕴、师资生源、管理模式等也均有不同,因此各乡村学校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区域推进项目,有利于各乡村学校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缩小差距,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通过项目的区域实践,全方位整合各乡镇、各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包括各项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社会资助、村校协同、校企联动等,从而高水平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形成区域协同的振兴乡村教育新样本。近两年,31所共同体学校在实践中取得了不斐的成绩:7所乡村学校通过常州新优质学校验收;15个乡村学校的“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或“高品质项目”获市级及以上立项。

三、以乡土人本课程促进乡村育人方式变革

1.立足乡土文化,打造乡村育人新场景。在《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的区域实践中,项目学校积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提炼出适合乡村学生生长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具身性学习体验,在沉浸感中享受乡村生活意义。

一是乡村自然场景“植”入校园。将丰富的乡土自然资源场景植入校园学习场景建设中,通过与学生乡村生活相近的校园学习场景化设计,调动学生感官、唤醒学习意识、培养场景观察、知识构建的能力,让乡村自然场景赋能教育。二是乡村人文历史“融”入校园。乡村的悠久历史、社会生活、建筑空间、贤人巧匠等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将这些乡村文化的可贵因素融人学校文化建设,这些乡村的优秀历史、文化无痕地走进乡村校园,让“软实力”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硬支撑”,逐步形成了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新场景,增强了乡村教育的场域自信、认知自信和发展自信。三是美好乡村生活“成”为课堂。优质学习场域的营造需要走进儿童的完整生活。对于乡村儿童而言,学校更需要引导和推动他们从课堂学习走向乡村实践,从校园生活走向乡村生活。各项目学校基于乡情、校情,借助乡村场域特色,引导和推动学生主动跨出校门,主动走向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乡村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农业产业园、自然生态馆等乡土资源,通过教育的转化成为各个学科的育人场景,成为乡村学生学习、体验的新课堂,既能让孩子在实践中获益一生,又能实现乡村生活场景下的育人模式深度变革。

2.基于地方资源,形成乡土人本课程。一是创新性实施国家课程。组织专家深入乡村学校开展调研,准确把握乡村学校课程发展需求与建设现状,针对乡土资源开发的特色需要,研制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指南。通过指南的推广应用,引导乡村学校借助乡村特色资源,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形成乡村育人特色路径,对接乡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项目实验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为目标,建设乡土人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以“整合教学”的思维融通课本知识和乡土文化,创造性运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既突出新课标理念,又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二者珠联璧合,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二是特色化探索校本课程。协同文旅部门,全面、系统梳理我市各地乡土特色育人资源,编写相关资源手册,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资料基础。目前,已经形成包括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在内的乡土资源库,基于乡村生活场景对原有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设计,立足于乡村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创新课程资源供给,创造性地挖掘乡土化课程资源,构建回归乡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乡土人本课程。在这样适合乡村学生的课程中,教育不再是“一厢情愿”的“独奏”,而是教师、学生、学校、社会互动的“和弦”,加强了关联与整合,在实践中延展学习围墙,逐步形成基于常州各镇资源的“一校一案”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乡土人本课程育人蓝图,重建乡村儿童教育生活。

3.依托项目实践,变革育人方式。一是教学方式变革。依托省重点前瞻性项目,乡村学校改变以往“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在探索与实践中提炼了自主探究式、跨学科式、统整融入式等教学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达到“提质减负”的目的。首先,基于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基于乡村生活场景,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自主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体会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与思想方法。其次,基于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以乡村生活场景中的真实任务为主题,以跨学科实践的方式,注重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关注意义话题的找寻、多样活动的策划、方法步骤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提炼表达与呈现学习成果,从而形成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素养。第三,基于学科统整的教学方式。注重关联与整合,以多维统整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以特定的乡村生活资源为主题,根据乡村学生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主题课程,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科与活动统整”“学科间统整”“校内与校外统整”,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学习方式变革。项目实验学校依托乡村生活场景的“活态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场景式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观察探究、体验游学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学生走进新农村、走进新农业、走进新市场,开展合作式、共享式、自主式学习,有趣且高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已形成一批振兴乡村教育的优秀项目实践成功案例。今后,我市将进一步聚焦乡村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促进乡村学校成为当地教育振兴的活力基因,成为乡村的文化高地,服务乡村振兴。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邓小进

联系电话:85681378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