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0306

曹留俊等4人

关于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统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秉持新发展理念,谋划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并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强的基础不断夯实;农村美的形象初步彰显;农民富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常州在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高层次提升乡村振兴工作质量方面还存在着相应的短板与不足。

  1、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还不高,发展水平还不强
  一是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偏低。除了粮食、生猪和部分园艺场蔬菜初加工外,大部分的农业经营主体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产品就地加工率不高,农业附加值低;“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尚处在起步阶段,体量小,显示度不高。二是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不足。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建设的项目不多,深度融合不够,存在发展模式比较单一、项目同质性强的问题,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不够、带动能力较弱,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潜力发挥还不够
  一是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能够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的农业经营主体,但目前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总体数量少、体量小,更缺少市场影响力强、能够联系上下游产业且带动大量农户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撑产业融合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上表现为有数量,但有质量、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的不多,更缺少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3、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密切关联的土地、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依然突出
  一是乡村用地制约问题较为突出。在建设用地指标趋紧的情况下,能落实到乡村的建设用地指标更是少之又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企业所需的经营、仓储等用地供给不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所需的休闲度假场所建设用地更是严重不足。二是资金投入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融资渠道不够通畅,且能够得到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有限。三是人才支撑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村基层缺少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

  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发挥好引导、组织、推动作用,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
  1、加强融合发展规划制定,强化规划示范引领作用
  规划事关乡村产业振兴,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一是强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制定。坚持科学规划,突出规划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提升作用。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刚性管控,确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推进。二是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和现代农业布局规划,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要以发展功能定位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发展体验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2、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加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联结形式,发展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主体,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
  3、完善融合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融合发展扶持力度
  一是落实用地支持保障措施。重点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确保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民利用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存量资产等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项目。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三是加强融合发展示范创建。结合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特色,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如产业链延伸型、农业互联网型、功能拓展型、社会化服务型等,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农业农村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曹留俊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经会商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也是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农业多元价值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制定《常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形成了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应时鲜果、特色花木、精品名茶、生态畜牧、现代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创成了一个国家级(新北区)和五个省级(天目湖镇、薛埠镇、嘉泽镇、邹区镇、上兴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累计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5个、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0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个,建设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8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和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经营性收入100万以上的村占比超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增幅6.7%,连续1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收窄至1.78,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下一步,我们将把你们提出的中肯建议转化到具体工作中去,更加深入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常州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在做好《常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常州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按照既定10项核心指标、7项导向性指标和8项常规监测指标体系要求,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资金和项目跟着规划走,进一步提升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健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好强村富民行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融合化发展水平。

二是强化产业培育。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巩固壮大稻米产业链、溧阳白茶、武进花木、金坛长荡湖大闸蟹等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每个涉农区至少培育1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支持各地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培育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今年实现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超52亿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直供直销、冷链配送、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模式,全年实现电商销售80亿元。以工业化思维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各地争创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抓好44家星级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档升级。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实施好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开展十佳新农人评比,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举办第七届全市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培养“三农”发展中坚力量。深化实施“龙城英才乡土人才”“乡土人才三带”等行动计划,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推动科技入户到田。

四是强化项目招引。紧紧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主攻精深加工、新模式新业态、高技术三大板块,持续抓好110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16个省级农业农村示范项目,带动农业农村新增有效投资超200亿元。牢固树立大招项目、招大项目理念,主动对接中粮集团、中国农科院及省农垦集团、省沿海集团等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精准补强农业科技化、品牌化、智能化短板。要选优配强招商力量,加快打造一支“精专业、懂市场、强策划、善谈判、重落实”的招商队伍,细化编制招商图谱,年内新招引总投资超1000万元重点项目不少于30个。

五是强化要素支撑。加大用地保障,出台《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指导辖市区开展县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财政金融综合支农力度,协同用好财政、担保、基金、保险等力量,坚持将“三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部省项目资金、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等方式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统筹实施好市级先建后补专项项目,切实做到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结构更优化。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