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长江禁捕期内推进沿江区域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0320

叶琳等8人

关于长江禁捕期内推进沿江区域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这是一项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重大任务,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科学评估禁渔效果,常州市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调查,通过资源调查、走访调查、座谈交流全面评估三年多的禁捕效果,评估报告明确全面禁渔对于我市境内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均有积极意义。但对沿江区域水产养殖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全面禁捕一方面为其带来了机遇,广大市民对长江水产品大量需求空缺需要由沿江水产养殖业来弥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挑战,由于长江全面禁捕的实施,水产养殖业在产品品质、养殖环境、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1、品牌宣传面临窘境。得益于沿江的地理位置优势,银河村于2016年便开始打造自己的江蟹品牌,并于2018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授予“中国江苏江蟹第一村”的称号,其“江蟹”品牌的知名度不断远播。但随着长江禁捕工作的开展,关于“江鲜”的宣传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中国江苏江蟹第一村”的称号也由于可能会产生“长江捕捞螃蟹”的误导,而难以大范围宣传。另外有部分养殖户表示,长江禁捕工作的展开,本地农产品“惜字洲江蟹”品牌的打造力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甚至已经有“冒牌”销售现象出现,由于无法准确规范地界定“长江蟹”的含义和范围,部分商家将外地螃蟹运至本地借着“惜字洲江蟹”品牌进行低价销售,严重影响了地区品牌质量和市场公平。
  2、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全市渔业水域也逐年减少,由于沿江区域(新北区孟河镇、滨开区等)经济相对发达,工业、服务业及生活居住对于土地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土地资源却相对十分紧缺,特别是在生态保护范围之外的区域,可用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空间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沿江区域的工业水平相对发达,从事医药化工、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机密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企业数量众多,虽然今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污染企业关停整改,但由于工业(业包括农业和生活)污染,导致一些传统养殖水域不再适宜养殖,而生态修复工程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得水产养殖环境得以修复。
  3、养殖水平相对不高。目前,常州市沿江区域从事水厂养殖的人员,年龄大多集中在40~65岁之间,学历以初、高中学历为主。以银河村为列,全村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5岁,学历普遍较低,基本没有高学历、高技术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苗种选育、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技术过度依赖于长期的实践积累,先进的设施设备、绿色健康养殖理念难以运用于实践。而我市特色优势养殖品种河蟹的养殖周期长、投入高且价格波动大,据统计亩均成本约7000元/以上,养殖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其经营风险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大部分河蟹养殖户并不会对自产的优质产品进行宣传和网络销售,只能将成品蟹不论品质好坏直接送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这样不仅价格低且经常会因无法把握市场行情而错失销售良机。

  1、丰富宣传形式,打响标志性品牌。各级地方政府要规范含有“长江”“江鲜”“江鱼”“江蟹”等字眼的品牌、称号的使用标准和使用范围,避免“一刀切”地将所有与“长江”相关的内容“一禁了之”,需要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地将可能存在误导的内容加以修正、注解,避免出现“谈江色变”,并积极引导“惜字洲江蟹”等品牌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广泛传播自己的产品、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打响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消解市民对于产品可能存在的(长江捕捞水产的)误解。
  2、推进水产养殖与科普、文旅的结合。以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大产业都有稳定的消费人群与市场基础,将两者的资源加以合理整合,则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合作共赢。要做好整体规划,打破水产健康养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各搞一套、各自规划和分散管理的不利格局,灵活聚合各自优势资源,站在特色农业与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上考虑,将科普宣传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加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度,拓展水产生态养殖特色农业的生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等各项功能,逐渐引导传统分散经营模式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与旅游经营相结合的模式靠拢。
  3、应用新技术,力求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品种、技术更新,以长江(及本地)野生鱼虾蟹品种为特色,进行驯化培育,实现长江特色水产的人工养殖,同时适当引进其他地域优势水产品种、养殖技术,丰富地方水产养殖环境。加大围绕“优势互补、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目标,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通过产学研推动地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加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落地速度,通过品质更新和技术推广,增产增效、降本增效、改善环境,推动本地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农业农村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叶琳等委员:

  感谢你们对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长江禁捕期内推进沿江区域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沿江地区是我市水产养殖的重要区域,区位优势突出、渔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渔文化富有特色。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市有关部署,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积极引导、支持沿江地区发展引江水养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水产品的产业优势。2023年,沿江区域(新北区)水产养殖面积2.28万亩,水产品产量1.05万吨,渔业一产产值7.86亿元。与长江禁捕前的2019年相比,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渔业一产产值分别增长13%、18%、35%,有力填补了长江禁捕后捕捞水产品产量空白,保障了长江特色水产品供应,促进了渔业增效和渔(农)民增收。

  长江十年禁渔,对于沿江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是机遇。一方面,由于“中国江苏江蟹第一村”“惜字洲江蟹”可能会产生“长江捕捞蟹”的误解,按照长江十年禁渔有关要求,已不宜开展相关宣传,传统江蟹品牌亟需转型。另一方面,沿江地区有着独特的渔业资源禀赋,农(渔)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空间广阔。同时,作为水产种质资源的天然宝库,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也将为水产养殖发展注入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宝贵建议,支持沿江地区在打造渔业品牌、拓展渔业功能、加快渔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沿江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沿江地区现代渔业建设走之前做示范。

  一是支持打造“新北江水蟹”品牌。目前,新北区农业农村部门正加快推动传统水产品品牌转型。通过优选授权应用基地,推广应用“新北江水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沿江地区河蟹品质和市场价值,带动沿江地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支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北区已建成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江堤护渔文化挡浪墙等以长江禁渔为特色的农文旅项目。目前,正尝试融合长江渔文化、稻田农业文化、万亩农田景观、长江湿地景观等资源,规划建设“长江·渔歌田园”主题农文旅项目。我局将配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引导沿江水产养殖特色村,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促进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监测。开展长江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持续开展长江渔业资源监测和禁捕效果评估,为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加强沿江地区水产种“芯”建设。在银河村扶持培育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1家,年繁育长江珍稀濒危物种胭脂鱼60万尾,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长吻鮠150万尾。加强水产“新农人”培育。2024年全市正式启动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指导沿江地区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渔业发展中坚力量。加快智慧渔业建设。支持新北区建立区级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年内新建数字化渔场5家以上,开展养殖尾水在线监测,推动沿江地区水产养殖业加快向智慧、绿色转型升级。

  

  签发人:冯旭江

  经办人:盛志坚

  联系电话:81668006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7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