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0338

郭家海等5人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长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减轻了学生在校学习负担,但也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题,有的还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也就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三点半”难题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近年来,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初中高中“趁势而上”,也纷纷进行了课后延时服务。近年来,课后延时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综合我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校管理简单粗放。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校虽然都启动了课后延时服务,但是普遍缺乏全面思考和研究,制定方案宏观成分较多,具体细化措施、定量考核的较少,缺乏长期监管考核的有效机制,工作量制定粗糙,日常考勤考核跟不上,也没有将以上考核纳入教师绩效和职称评定中。
  2、服务场地不足。现在的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大都存在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中、小学,由于学生人数庞大、校园面积太小,严重影响了学生课间活动或体育课开展。农村学校虽然面积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学校对音乐、体育、信息等课程不重视,导致一些功能教室较少。
  3、专业教师缺少。中、小学教师缺乏是目前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教师更是紧缺。在调查中发现,小学英语教师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是一名英语教师负责五、六年级所有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工作量显然很大。除了专业教师外,特长生教师如音体美教师师资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是一名音乐老师负责全年级所有的音乐课程。
  4、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单一。主要分为两大类:课后作业辅导和兴趣社团课。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基本是由教师进行课后作业辅导,这样造成学生学习任务加重,使得学生怨言较多。一些学校兴趣社团课是由学校统一编排,一般有10个左右,如朗诵、围棋、篮球、足球、唱歌、舞蹈等。但是大部分学校只是每周开设一次,有的学校根本不开展此类项目。

  1、构建多渠道筹资体系。严格来说,义务教育学校在放学后给学生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越来越多,服务成本势必会增加,课后延时服务政策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就需要国家构建多渠道筹资体系,保障课后延时服务。同时,政府要统筹规划,可以与当地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单位合作,为课后延时服务提供足够场地。
  2、加强学校管理。课后延时服务已经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为了更好的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学校应加强服务管理。首先,学校要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方案;其次,学校要做好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指导工作,及时掌握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情况,收集好教师的履职情况、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满意度等资料,做到一月一总结,一月一考核,从而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效果;最后,实行考核计酬制度,为了鼓励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不仅要给予劳动报酬,还要列入年终的绩效考核中,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挂钩,进行量化考核。
  3、多种方式解决特长专业教师短缺问题。一是充分发挥本校具有特长的教师的作用;二是培养本校教师的特长,通过现有的特长教师的带领,教师自行学习或外出进修,掌握一定的特长技能;三是面向社会或招募有该特长的家长参与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热心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进行免费培训,从而解决特长人才短缺的问题,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
  4、丰富课后延时服务项目。要在内容、形式上使课后延时服务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兴趣社团项目,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关注学生需求,同时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师资队伍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认真分析和研究,开发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郭家海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并做细做实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全面保障课后服务实施,全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为学生全面发展筑基。

一、加强部门统筹协调

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工作。会同编制部门为学校补齐补足教师编制,适当增加科技、体艺等老师。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制定学校课后服务费标准。市教育局牵头,联合财政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工作;联合人社部门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联合公安部门加强校车、护学岗管理;联合各级团委、妇联和街道、社区等,形成合力共推课后服务开展。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落实经费保障。根据课后服务性质,各地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大部分地区由财政全额保障。各地根据实际,分类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由各辖市、区发改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根据课后服务内容和财政投入等情况,按照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规定的标准,结合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进行制定和调整,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还可采用代收费方式由社会组织和校外专业机构提供课后服务,以满足课后服务需要,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实施。学校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课后服务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减免。

2.合理规范取酬。中小学校教师在法定工作日课后服务报酬按照每课时不低于60元的标准核定发放。对学校外聘的参与课后服务的社会专业人员,则根据经主管教育部门审核备案的协议,支出有关劳务报酬。

3.核增绩效工资。人社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专项绩效工资增量并予以单列,增核的专项绩效工资总量专门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分配,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学校在教师绩效工资中增设课后服务补助项目,并制订具体发放办法。

三、拓展内外课程资源

1.各校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街道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等校外服务场所,为课后服务课程延伸学习空间。

2.引进资质优良、行为规范、信誉度好的社会组织和校外专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但明确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或校外机构的延伸性培训宣传。市教育局指导各地教育部门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供学校选择使用。学校积极挖掘家长、社区人才等资源,引入志愿者,扩大课后服务渠道资源供给。

3.优化师资力量,课后服务时段课程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鼓励本校教师自主开发、分享课程教具、学具。同时各校也积极争取优秀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地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非营利的服务。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各校建立正确的激励导向机制,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四、强化督导常态考核

把课后服务纳入对辖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建立必要的考核奖惩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课后服务监督管理,每学期开学前要组织学校课后服务方案审查,期中开展质量评估,期末进行满意度测评,重视评估、测评结果运用,坚决禁止违规补课和借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各级督导部门把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作为督导工作的重点任务,责任督学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经常性督查。各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对区域内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让课后服务充分赢得学生喜欢、教师认同、家长支持、社会满意。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邓小进

联系电话:85681378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