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0347

曹仪钦等15人

关于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方面的角色和责任日益突出,只有家校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家庭教育服务,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也明确规定,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实践,促进形成良好学校家庭社会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还存在育人体系缺乏协调性、各方育人资源供需不匹配以及各级组织参与热情不均等突出问题,需在创新机制、畅通渠道、强化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

  (一)育人体系缺乏协调性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方面的角色和责任日益突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三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育人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家校关系中,虽然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工作机制相对完善,但互动范围却局限于学校内部。在家社关系中,主要以家长自发或社区单向联系为主,存在活动宣传不到位、沟通渠道不顺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校社关系中,缺乏顶层设计、政策不完善现象比较明显,校社合作的责任主体、合作机制以及协同激励政策尚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育人资源供需不匹配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方面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但这些资源往往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家庭作为孩子的情感与生活导师,拥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资源;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拥有知识、师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社会则提供实践和创新的环境,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课堂。。然而,这些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
  (三)各级组织参与热情不均
  供需错位导致各方参与性不足。首先,政府作为协同育人工作的主导者,需要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存在差异。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家庭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学校和社会组织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和责任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体系
  完善政策法规,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原则、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各方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育人效能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育人效能的关键。需要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享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资源利用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热情,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由教育部门、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课程,确保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具备充足的育人知识和技能,提升各方在协同育人中的能力和参与度;其次,制定详细的政策文件和操作指南,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具体角色和责任,有助于减少角色模糊导致的问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各方定期反馈工作进展和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家庭教育基石
  政府应强化主导作用,加大对家庭、学校和社会融合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学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优质的公共服务,并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与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专业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形成有效的转介机制,以满足部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和特殊学生学校指导对专业性的高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曹仪钦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一法一条例”),建机制、提效能、优内涵、抓常态,持续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

一、加强系统谋划,创新协同机制

高规格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会,编制《常州市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2023—2025)》,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在全国率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立法工作,编制《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出台《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完善制度体系,明确法定职责,加强部门协同,建设具有常州特色、儿童喜爱的常乐之城。整合教育、卫生、公安、高校等社会力量,成立常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医教联盟和警教联盟。市教育局联合20个部门出台《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遴选认定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46所,重点突出家校协同内容。将家校协同工作纳入辖市区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价和局属单位年度综合考核范畴。打造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服务阵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师资、课程、项目共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00%组建家长学校,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推进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示范区工作,全市有近60所项目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社区家长学校总校,社区100%建立家长学校,建成省级“三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85个。

二、强化联合联动,提升服务效能

联合市文明办、市妇联成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市级家庭教育研究院、10个家庭教育工作室、16个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站,培育家庭教育专家、骨干300余人,组织指导服务2万多场次。建立家庭教育公益名师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研修活动,为社会输送一支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培训队伍。联合市法院在全市法院系统成立10个“幸福港湾”家庭教育指导站,针对涉案未成年人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展亲职教育。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开展常州市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逐步建立以分管德育工作的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等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队伍。

三、建优内涵项目,形成育人合力

打造全媒体家庭教育资源库,强化内涵建设,发挥优质示范作用。借助“成长加油站”“你的心事有我愿意听”“家教解惑”等媒体专栏辐射优质家庭教育指导资源。通过“父母学堂”“真爱护航”等品牌活动为家庭和学校提供定制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广结同心,玉兰花开”学生成长关爱行动,全市教育系统教师党员全员参与,共同守护学生成才成长。全市学校制定重点学生、重点家长、重点家庭“一生一档、一家一策、一人一帮”解决方案。面向学生、家长开展亲子沟通微视频、家庭教育故事、心理健康教育精选案例、“温暖家庭教育”征文、家庭教育案例评选等活动。连续15年持续深化“科学家教进万家”工作,开发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课程360门。制定《2023年度常州市亲子阅读重点公益阅读菜单》,全年开展亲子阅读指导等活动658场,参与家长和儿童达13.8万人次。

四、抓好工作常态,持续润心护航

通过打造大家访、生命教育月、心理咨询等常态活动,聚焦问题矛盾,发挥长效护航作用。深入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教师通过微信、电话、家访等方式定期做好家校沟通,将家庭教育、家校沟通作为学生心理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19年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月活动,聚焦亲子沟通、赋能成长主题。面向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润心护航”精准资助行动,为有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治疗资助,保障8类有严重心理疾病须就医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救治。常态化实施未成年人公益心理咨询,实现未成年人心理服务热线“96111”24小时全覆盖。对重点关爱学生成立由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关系较好同学和学生家长等组成的干预工作小组,科学实施危机干预。为困境儿童购买“关爱保险”,提高困境儿童家庭抗风险能力。市财政部门每年专门安排资金500余万元,用于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和校外辅导站的建设,为加强校家社的紧密联系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常州市教育局将继续落实家庭教育促进“一法一条例”,围绕建强家长学校、做强家庭指导、聚强队伍力量、加强社会合力四项重点工作再下功夫,推动校家社协同共育工作更进一步。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张小亚

联系电话:85681383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