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取消或调整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4 浏览次数:  字号:〖
 

0280

张晓俊等9人

关于取消或调整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需要实施“5 2”课后延时服务,初衷在于解决孩子们的作业辅导问题,同时为家长们接孩子放学提供方便。政策实施之初,获得了广大家长们的高度认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项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希望取消课后延时服务的呼声渐起。

  1.从自愿变为“一刀切”。虽说延时为自愿报名,但不少学校和班级,老师会利用延时讲题、讲试卷,并未完全落实大课间、社团活动和作业辅导,不得已,家长为了不拉下进程,慢慢延时就从自愿参加变成了人人参加。
  2.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延时从自愿变成人人后,以六年级学生为例,学生早上7点30至7点50左右到校,5点10分至5点30分左右延时结束,在校时间接近十小时,学生放学已经相当疲惫,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3.影响学生身体发育。延时下课时间,正值下班高峰期,路况不佳,堵车严重,回到家往往已经6点多,路途较远的家庭甚至要接近7点,已经错过了晚餐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饥肠辘辘,非常影响身体发育。
  4.占据运动时间。延时课回家吃过晚饭,时间已经不早,绝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仍有不少作业要完成,待作业全部完成,已经到了睡觉时间。有些效率较低的学生,甚至要做到半夜,占据了运动时间。从早到晚只坐不动,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提高。
  5.教师压力较大。小学教师每天7点半前需到校,延时结束整理得当下班,上班时间往往超过10小时,甚至达11-12小时,教师身心压力较大,不能顾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焦虑,不利于教师长期职业发展。

  1.严格规范。如考虑确有部分家长不便接送,仍要保留此项措施,则延时班应真正回归“初心”,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段讲授新课或补课,真正辅导学生做好家作,为学生减负,为家庭解忧。相关部门应出台制度,做好监督。同时,出台相应政策激励参与延时服务的教师。
  2.真正自愿。在延时班回归“初心”的基础上,采取家长自愿原则,对有需求的家庭孩子,学校安排教师轮流实行延迟服务,辅导学生写作业。父母双方有条件辅导孩子的,可以让学生按时回家,确保小学生有可支配的时间,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3.分层分类。要调整服务时长,避免孩子学得太劳累。如遵循自愿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提供“一段延迟”和“二段延迟”等服务,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来制定时间表,以便家长在接送上更加灵活。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安排学生分批有序离校。
  4.广拓资源。要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提高延时服务质量,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外招募有责任心、时间充沛的教师和志愿者,组建服务管理小组,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按照有关规定有序引进具有资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让家长更放心、更满意。
  5.数字赋能。全面推进优质课后服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合线上资源,学校可增强线上教育功能,建立线上共享学习平台,组织优秀教师参与教育资源整合,写完作业、担心成绩跟不上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上网课,时间灵活。有序扩大数字化管理试点应用,提高课后服务管理效能。
  6.广作调研。建议有关部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调研,听取真实民意,了解实情,根据调研情况取消或调整延时班,使延时班真正成为“惠民”的有效政策。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张晓俊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取消或调整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并做细做实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积极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良好育人生态,全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为学生全面发展筑基。

一、广泛开展调研,实现制度完善

2021年10月,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常教基〔2021〕23号),就全面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实施两年多来,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同时,我市定期对各区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广泛听取百姓心声、基层建议。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2023年12月底,我市调整完善课后服务相关政策措施,并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正式实施。

1.进一步落实工作弹性化。坚持学生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原则,严禁强制学生参加,对于无意愿参加或有意愿提前结束课后服务回家的学生和家长,学校应积极做好弹性服务工作,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在校参加课后服务。

2.进一步优化时间管理。学校课后服务应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作好衔接。根据学生不同离校时段的需求,学校安排“分段式”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由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后,学校提供人性化的延时托管服务。

3.进一步规范服务内容。课后服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学校实际等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影视欣赏、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学生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我市在规范意见中明确强调“严禁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组织刷题备考、讲授新课、集体补课,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4.进一步关心关爱教师。尊重教师劳动,既鼓励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又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校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二、拓展内外资源,实现课程优化

1.各校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街道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等校外服务场所,为课后服务课程延伸学习空间。

2.适当引进资质优良、行为规范、信誉度好的社会组织和校外专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但明确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或校外机构的延伸性培训宣传。市教育局指导各地教育部门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供学校选择使用。学校积极挖掘家长、社区人才等资源,引入志愿者,扩大课后服务渠道资源供给。

3.优化师资力量,课后服务时段课程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鼓励本校教师自主开发、分享课程教具、学具。同时各校也积极争取优秀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地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非营利的服务。

三、做优线上服务,实现数字赋能

我市学校积极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省“名师空中课堂”、市级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集团化办学核心校网络平台等,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拓展学习。做好“常老师在线”课后服务,开展每周1次“常老师在线”服务,组织“四有好教师”团队免费在线答疑与互动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辅导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常老师在线”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辅导的需要,进一步延长了课后服务链条。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让课后服务充分赢得学生喜欢、家长支持、社会满意。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邓小进

联系电话:85681378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