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速新材料行业技能人才教育,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4 浏览次数:  字号:〖
 

0290

张学龙

关于加速新材料行业技能人才教育,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建议

  一、国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不仅限于受过高等教育、在最前沿进行创新的领军人才,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现场技术人才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德国技工培养体系、日本工匠精神确保了国际知名的产品质量。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一直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省委于2022年提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推出一系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常人社办〔2020〕84号)。
  二、新能源之都、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离不开新材料的高端技能人才
  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增强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技能人才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必须尽快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之都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材料背景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新材料行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主体。
  我市新能源之都、战略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吸引大量的头部企业来常投资,需要培育大量的高端人才来常创业。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育是项目引进的重要软实力,是常州保持优势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三、我市现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发展快速,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布局。
  我市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值增长大幅高于规上工业增速。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发展,离不开材料技术创新,相对于高技术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新材料、化工类的职业教育增速缓慢,亟需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我市现有新材料类职业教育的短板不足。
  1.专业设置少、师资配置不足
  新材料专业涉及行业众多,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界面材料、功能材料、显示材料、生物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等,多数相关材料企业在我市战略新兴产业中都能找到,专业特征明显,技术差别大。我市职业教育领域,相关材料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师资配置少,除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专业比较多,其它材料相关专业较少涉及。
  2.招生人数设置无法满足我市企业发展需求
  新材料行业多与化工有关,化工专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全球工业强国无一不是化工大国、新材料大国。近十年,在化工妖魔化的大背景下,老百姓对化工专业、化工企业出现很多偏见,教育机构纷纷减少化工专业的师资设置与招生数量,学生不愿意学化学,不愿意在化工类企业工作。国内新材料方向与国外差距不断拉大,“卡脖子”材料比比皆是。
  我市职业教育中,新材料及化工类的招生数量设置同样不足,产业一线员工多为没有新材料、化工教育背景的普通劳动者,缺乏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技能,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的跨专业能力新材料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不仅限制了我市新材料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对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新建厂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风险。
  3.实习基地不足
  化工新材料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现场实际操控培训。化工类生产生产实习场地对于培训基地、中试车间的安全管理要求非常高,并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投入大。由于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用工企业也很难将生产车间开放给学校实习。如何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不仅对于我市,在全国都是一个共性难题。

  1.更大力度支持学校建设。
  系统梳理新材料领域的专业,结合我市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之都建设目标,与我市新材料企业专业分布,进一步合理布局、设计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增加专业学科,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新材料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保障我市相关产业用人需求,并可对外输出全省。
  2.强化师资建设
  引进学科建设带头人,扩大专业老师队伍,充分利用常州制造业发达优势,推动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理论实践经验高端技术人员进入老师队伍,并通过特聘老师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专业学习更加多元化,打造常州职业教育的城市新名片。
  3.建设关键战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等中试培训基地
  新材料行业多涉及化学、化工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我市有常州大学的良好专业教育基础,但专业技能人才教育的实习基地一直是国内的难点问题。化工相关专业的工业实验、实习,多涉及危险生产工艺,三废排放等问题,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管理运营,投资及运营费用巨大,获得批准困难。目前国内,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是一个共性难题,学生无法在学校得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主要靠企业自行培养,对于新创企业及来常投资企业,都是必须遇到的一道“坎”。建议我市针对这一国家共性问题,采用政企校联建方式,政府给政策,校企共建,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探索新材料领域的职业教育实习培训解决办法。
  4.正向宣传
  积极宣传关键战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宣传我市的发展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改变人们误解,引导学生投入新材料产业。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张学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新材料行业技能人才教育,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收悉,现答复如下:

新材料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新材料行业对我市打造新能源之都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近年来,市教育局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瞄准新材料产业创新人才需求,通过推动新能源与新材料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聚集新材料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构建“新能源之都”的人才矩阵。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统筹专业布局,优化师资配比。以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新材料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建设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新材料学科。支持在常高校2024年新增本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专业4个,组织新申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博士专业2个、硕士专业8个、新能源领域专科专业5个、五年制高职专业4个,技工学校开设与新材料相关专业1个。支持“双岗互聘计划”,鼓励在常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高科技企业选聘高技能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兼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专业课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科研合作等工作,提升高校院所师资配比。

(二)职普有机融合,提升人才供给率。市教育局紧密结合新材料行业发展需求,打造贯通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各层次的新材料人才供给能力。组织在常职业院校申报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2023年获批“3 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10项、“5 2”五年制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6项、“3 3”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15项,支持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一对一”结对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重点建设一批中职学校中国特色学徒制示范项目。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市教育支持各职业院校面向新能源行业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和现代产业学院,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度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形成产教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现已建成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9个市级行业共同体和27个市级产业学院,其中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获批国家级产教联合体,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常州市教育局将继续围绕新材料专业领域“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开展行动,加快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

(一)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新获批新材料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给予50万元支持、新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给予300万元支持、新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于“3 4”“5 2”等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给予本科院校每个项目最高10万元支持。对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一对一”结对发展,给予每个结对高职院最高30万元支持。对于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万元支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双师双能”计划,支持“五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一线实践”要求,夯实职业学校教师“双师双能”基础,打造素质过硬“工匠之师”。推进“双岗互聘计划”,遴选若干名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诊断等,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技术精英”引领行动,支持中职学校引进大国工匠、全国劳模、非遗传承人等省级以上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建设高度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优质专业、精品专业,进一步推行新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优化现代职教贯通培养项目,打造具有市域特色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实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携手共赢的类型教育。

(四)择优创建一批产教实践中心。持续推进有关学校主动对标产业前沿,联合新能源等链主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同时联合人社、发改等部门引导全市省级89家和市级200余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国家、省“双高”、“双优”学校、技工院校合作共建“企业实践中心”和“技术技能培养培训基地”。

(五)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活动宣传关键战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宣传常州新能源发展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更多学生投入新材料产业。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杨 欢

联系电话:85681355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