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快实施产教融合,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3 浏览次数:  字号:〖
 

0250

毛国勇等9人

关于加快实施产教融合,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建议

  常州新能源产业较为发达,产业链完整度很高,在“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全环节上都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同时常州新能源企业数量多,相关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不论是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还是一些细分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每年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十分巨大。目前各类等级的新能源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紧缺、人才招聘较为困难等问题。常州高校具有一定数量的与新能源产业相关联的专业,这些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进入了常州的新能源企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目前,常州高校开设的与新能源产业直接和间接关联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车辆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常州高校开设的与新能源产业直接和间接关联的高职(专科)专业主要有: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光伏工程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

  常州高校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在促进常州高校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情况不是十分理想。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特点。
  1、专科学生的培养比较符合产业需求。针对于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产业,依据《中国光伏产业从业人员白皮书(2021-2022年版)》摘要,获得了一定的间接信息。在光伏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为:大部分人员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为78.8%;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岗位的比例约为21.2%。
  2、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较差。从就业情况来看,2022年宽口径光伏相关专业本科从业比例不足5%,部分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与光伏相关性更强的专业毕业生从业比例能达到50%以上。研究生从业比例从3%到50%不等。
  3、产教融合工作深度不够,产业学院建设力度不足。目前,我市高校中,新能源相关的产业学院整体偏少。常州高校具有的与新能源产业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产业学院仅有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校级3个。

  1、加强相关专业与师资建设。常州高校要紧紧围绕着常州市新能源“发储送用”产业链,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当前常州高校已经具有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相关专业,但总体来说专业数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还不是很高。因此,常州高校要在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数量和质量上全面进行发力,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类、新能源汽车类、智能制造类等相关专业进行布局,并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与新能源产业交叉融合力度。同时常州高校要创新高水平教师队伍培育机制,要面向新能源产业、贴合关键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提升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和能力,加快健全应用导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培育机制,推动产业、人才同步强链补链。
  2、提高产教融合工作的质量。一是要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专业建设要坚持面向产业需求,突出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等;二是加强产业学院建设,深化高校与新能源领域头部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实践,共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三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建设高校实验室(包括捐赠设备给高校用于教学活动)、设立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高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等方式,扩大和提高高校教学平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四是引进产业教授。柔性引进产业链中“链主”企业家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共同商定新能源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水平。五是加强政策支持,从政策层面支持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例如将员工培训费用列入研发投入,予以税收减免等。
  3、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力度。在常高校可以尝试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面向新能源产业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机制,例如在“成果收益权创新 职务科技成果收益的混合所有制”、“合同科研 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激发学校教师的创新动力。同时制定出台更多有力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到常州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工作,鼓励常州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毛国勇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产教融合,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方位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是常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城市产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需要在常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技能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局及有关部门扎实做好指导、协调和保障工作,全面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推动在常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相互成就。

一、优化新能源专业设置,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2023年,在常职业院校新设三年制高职专业5个,分别为储能材料技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学院)和智能机器人技术(机电学院),新设五年制高职专业3个,分别为智能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金坛中专)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常高职),拟新增新能源领域招生规模360人左右。在常本科高校拟向上申请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等9个。截至目前,在常院校共设置新能源领域本、专科专业布点数205个(其中本科81个、三年制高职62个、五年制高职28个、技工34个,强耦合专业58个),约占专业布点总数的40%。

二、深化新能源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创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5所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5所中职校、10个政府部门、122家龙头企业、20家科研机构和9个行业组织参与,合力组建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功能的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目前被省教育厅向上推荐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二是创建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常州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教融合基地、江苏理工学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常州工学院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基地入选2023年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主动适应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需求,通过引企入教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深度融合。三是创建市级职业教育产业学院。新增支持建设新能源材料、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常州交通比亚迪等新能源领域产业学院6个,常态化开展“产业教授进课堂、专任教师进企业、实训学生下车间”教育教学活动,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三、强化办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建优教师队伍。组织评选新一批 “龙城十佳”,其中获评“龙城十佳教授”的新能源领域教授3人(河海1人、常工院1人、机电学院1人),获评“龙城十佳双师型教师”的新能源领域教师7人(刘高职2人、常高职2人、天目湖中专1人、金坛中专1人、常铁校1)人,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给予每人2万元奖励,激励在常院校教师围绕新能源产业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二是建好课程教材。常州118本教材入选教育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车载网络控制技术(第2版)》与新能源产业相关教材77本,占全市入选总量的65.2%,有效服务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三是建强教学资源。信息学院工业互联网技术、机电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批202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及使用率。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在常院校紧密对接新能源之都建设高质量办学。一是完善《关于推动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与新能源之都建设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建立在常高校与新能源之都建设融合发展成效评价体系,推动在常院校紧密对接新能源产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二是出台市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推动在常院校联合新能源龙头骨干企业和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9个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创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三是支持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常州工学院电机产业学院争创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提升在常高等院校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层次和能力。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杨 欢

联系电话:85681355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