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强全市地名文化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3 浏览次数:  字号:〖
 

0260

李江越等10人

关于加强全市地名文化建设的建议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词汇和文化载体,凝结着人们对乡土的热爱,是城市文化的创造和展示,是思想的传承、文化的血脉和历史的积淀。

  常州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近年来,随着常州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进程日新月异。在大量的新建道路、新建桥梁、新建社区、新建绿地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老地名正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加上人们对地名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高,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起名、更名和地名“简单化”、“洋化”等现象。为此,建议在全市加强地名文化建设。

  一、保护老地名。常州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拆旧建新的过程中一些老地名正在逐渐消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认识到老地名伴随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历久弥新,是常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财富,且一旦失去便很难挽回。因此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要特别重视对老地名的保护。
  在保护老地名上常州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天宁区的查家湾、牟家村、黄天荡;钟楼区的安基村;武进区的西墅村、城西回民村、雅浦村;新北区的西庄村、东南村、梅林村;金坛区的仙姑村、柚山村、黄金村;溧阳市的姜下村、桂林村、方所村等老地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正在强化,社会认知度有效提升,地名品牌建设和品牌效应正在凸显。同时我们也看到天宁区采菱、三河口;钟楼区北港、东岱;新北区的三井、百丈;经开区的崔桥、芙蓉、剑湖;金坛区的汤庄、白塔、茅麓、洮西;溧阳市的蒋店、周城、等地名有弱化的趋势,应着力予以加强。
  为此建议对拆旧建新的地区要保留好原有地名;对已经拆除的有较大影响的老地名,应建设原有地名标志物;对新建道路、桥梁、街巷、绿地、建筑要因地制宜恢复使用老地名。要把对老地名的保护作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强化老地名的存在和使用,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让老地名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起好新地名。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在常州突飞猛进的建设大潮中,新的道路、桥梁、街巷、绿地、社区等拔地而起,而新地名的产生正是全区地名文化建设的重点。
  建议在起名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要让新地名能够充分反映出常州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和时代精神,要充分展示常州崇文尚学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事迹。在起名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简单化、庸俗化、低俗化、“西化”、“洋化”和地名雷同等现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新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和高雅隽永的语言词汇应成为新地名的选项。例如天宁区原东郊公园更名为东坡公园充分体现了常州的苏东坡人文历史特色;钟楼区运河五号名字响亮,易于认知和接受,彰显了大运河风光带的特色;溧阳市充分利用非遗焦尾琴的传说,将新建公园命名为焦尾琴公园,凸显了地方历史文化。而横塘河湿地公园、北塘河水利风景区、丁塘河湿地公园的名称简单随意,互相雷同,没有凸显常州地方人文特色和时代特色;椿桂园与椿桂坊地名雷同,容易混淆;特别是紫荆公园没有充分借助东经120大道的特殊优势和影响取名为东经120公园,实为地名命名中的遗憾。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着力加强新地名的文化建设,命名要慎重,要特别重视人文含金量,要将文化建设放在新地名命名的首要位置。
  三、命名有机制。要着力形成地名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深化地名文化研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地名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要针对地名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地名文化研究,在地名文化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更好地指导地名命名工作。二是要完善命名制度。要规范各项地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随意命名、更名、注销,从源头上推进地名文化建设。三是要优化管理体制。要形成镇(街道)、区、市三级管理体系,民政、建设、规划等部门与三级管理体系联动,加强对地名文化建设的管理。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的进行管理。

民政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

  第0260号的答复

  

  李江越等11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地名文化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地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常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拥有悠久而宝贵的地名文化。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正如各位委员所讲,一些老地名正在逐步消失,无形中断了历史脉络。为保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文脉,近年来我市以制度管理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重点,围绕地名文化研究、保护、宣传等方面,切实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不断赓续地名文化血脉。有关情况如下:

  一是加强地名文化研究。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地名研究会、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地名普查成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常州老地名保护与地名管理研究》等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专业论文,编制了《常州市行政区域图》《常州市政区图册》《常州市历史地名文化大辞典》《常州市地名志》以及市、辖市(区)地名录等工具书及电子书,初步形成了“1 6 N”地名图、录、志、典体系。深挖历史资源,编制出版了《常州城门与古桥》《龙城印象——常州市地名图片集》等十多本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图书,展示了古韵龙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二是加强历史地名保护。编制市、县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利用碑、牌、匾等方式,分五批为西瀛里、民元里、篦箕巷、南大街、双桂坊等41处具有文化价值、重要影响的老地名“树碑立传”。连续2年组织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遴选出228个地名列入本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其中35个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同时注重历史地名的活化使用,近年来我市逐步启用复活了一批老地名,如“乌龙庵”“民元里”等,使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得到恢复、获得新生。

  三是加强地名规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及时调整我市地名命名主体和流程,全面实施镇、街道地名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提升地名命名的前瞻性、科学性、时代性。集中开展不规范地名“拉网式”核查和清理整治工作,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现象,进一步规范地名的命名、更名、发布和使用。

  四是加强地名文化宣传。组织开展“百场地名宣传进社区”活动,通过“三社联动”,以社区为舞台、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工为宣讲人,在社区组织开展“家门口的地名故事”地名公益讲堂,宣传地名保护、传承地名文化,持续扩大地名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地名100秒”“地名天天乐”等宣传品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群众送上丰盛的地名文化大餐,营造浓厚的历史地名宣传氛围,让地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尽管我市地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局将根据委员们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水平,保护好老地名、取好新时代地名,更好地发挥地名在服务“532”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发展、便捷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次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地名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

  

  签发人:施小平

  经办人:唐益秋

  联系电话:85681598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