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打造城市教育新名片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2 浏览次数:  字号:〖
 

0198

谢海等9人

关于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打造城市教育新名片的建议

  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常州的名人、名家、文人、学者众多,学派、科举进士以及当代两院院士的数量,在全国同类地区中都名列前茅。同时,常州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名城,这与常州发达的教育有密切的关联。常州崇文重教的传统与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使之成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教育有深厚的传统、辉煌的成就、深远的影响、丰富的资源与遗存,为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意义深远且条件充分。

  1、有利于赓续常州文脉,为现代化常州的发展提供助力。博物馆是对历史文化最系统、最直观、最易接受的呈现形式,具有保存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基本功能。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可以有效地保护常州教育文化遗产,系统地展示常州教育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深化对常州教育文化的研究,弘扬优良传统,赓续常州文脉。也可深入了解常州教育的精神内涵,揭示古往今来常州发展的动力与影响因素,推动“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新常州建设。
  2、有利于补齐常州文教“显示度”不足的短板,确立常州在江南地区的文教中心地位。常州是江南以及中国重要的现代创新城市,但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常州文教的整体影响力和显示度不足,这与历史上的常州与现实中的常州都不相称。建立常州教育博物馆,发掘常州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丰富常州教育文化建设内涵,形成常州文教的标志性作品,打造常州城市新名片,确立常州在江南地区文教中心地位。
  3、有利于展陈常州元素,提升常州的美好形象。常州历来重视教育,古代官学与私学、明清书院、近代新学以及当代职业教育,都有一定的特色,很多举措具有开创性,影响及于全国。建立常州教育博物馆,呈现常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事件与人物,揭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常州元素,让大家了解到常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常州形象,进一步提升常州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4、有利于丰富市民生活,增强市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常州“532”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是把常州建成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中心,建设教育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径路。目前常州缺少一座能够从整体上呈现常州教育全貌的教育博物馆,这与常州作为文教重镇、智造名城、长三角枢纽的地位不相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常州市民期盼建设一座教育博物馆。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能鲜活生动地陈述常州教育文化,让市民加深对家乡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常州人民自豪感和认同感,确立文化自信;打造一个新的文化休闲空间,让民众能够感受历史,品味当下,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1、常州教育文化资源与遗存丰富。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季札、寿梦、阖闾等名人,到唐宋时期教育兴盛,文风蔚然,再到明清时期,龙城书院、五大学派名满天下。新中国时期,常州籍两院院士60多名,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列第四。如今,常州职业教育特色明显,是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常州的教育文化资源十分充裕。同时常州的教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有学校和书院遗址、名人故居等,出版有多种名人和教育家文集,特别是大量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书,相关收藏家的教育文物收藏等等,这都为建设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常州教育文化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展陈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是建好教育博物馆的保证。在博物馆展陈方面,可以根据常州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成就与影响等,设定基本陈列、辅助陈列、其他陈列等几个部分,将古代常州的官学与私学、近现代的新式教育、当代的现代化教育,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女子教育,文化世家、教育人物及其著作与影响等予以呈现。这将保证建设的教育博物馆会成为一座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博物馆,成为常州城市新名片。
  3、博物馆建址选择较为丰富。建议在城市改造或文化建设时进一步统筹谋划教育博物馆选址问题。一是利用现有的古建筑、名人故居或历史街区(如青果巷等)馆舍。这样,既解决了博物馆场馆问题,又充实古建筑、名人故居或历史街区的展陈,丰富其文化内涵。二是利用现有的场馆,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其中辟出一部分。三是利用常州一些闲置的场馆。四是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馆。
  4、周边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目前,苏州、宁波、南京等地已经建成教育博物馆,发挥了很好的教育功用,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文化效益,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文教基地、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提升了城市形象。以苏州教育博物馆为例。该馆设置在古建筑柴园内,除展陈苏州教育文化成就外,还经常性地举办科技、教育、文化等活动。博物馆不仅受到苏州市民的欢迎,一些外地游客也将之作为旅游打卡点。周边运营成功的教育博物馆也为我市建设自己的教育博物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谢海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打造城市教育新名片》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展现常州悠久璀璨的教育发展史,对于擦亮“常有优学”教育名片、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非常感谢你们对常州教育的关心。经商市文广旅局,根据《博物馆条例》第十条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九条等相关规定,现将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藏品条件问题

《博物馆条例》规定,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相应数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并能够形成陈列展览体系。但现有的藏品在数量、质量及系统性方面还存在不足,不能全面展示常州教育的历史进程和成果特色。

二、资金保障问题

博物馆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建馆办馆的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保障。近年来,在财政下行压力影响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部门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新增一般性项目支出难度较大。

三、机构编制问题

在当前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新设直属非校事业单位面临困难。与此同时,博物馆的运行需具备与其规模和功能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涉及到行政管理人员、藏品管理人员等。在当前教师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人员配备面临较大挑战。

综上,当下建设常州教育博物馆的条件尚未成熟。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关注并加强研究,待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再稳妥推进常州教育博物馆的建设。

感谢你们对常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刘 磊

联系电话:85681380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