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提升音乐节发展质效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2 浏览次数:  字号:〖
 

0212

陈建生等4人

关于提升音乐节发展质效的建议

  音乐节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超过20年,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票房+赞助”商业模式,到品牌化运营型商业模式,再到平台型商业模式三个阶段。2005年第六届迷笛音乐节第一次正式售卖门票,2008~2010年逐渐有了西湖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热波音乐节等其他主办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国内音乐节活动的数量约为30场;2018年和2019年,每年国内音乐节数量约在50~150场,国庆档音乐节约为10场。2020年“十一”期间国内音乐节数量增至超过20场,同比增长130%,在各项演出活动中增速最快,且有74%的观众年龄在18~29岁。2023年“十一”期间,国内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21场,票房收入5.41亿元,观演人次83.66万;长假期间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平均跨城观演率达60%以上,跨省观演率超过45%,带动交通、食宿、游览、周边购物等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
  常州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逐渐形成了“太湖湾”和“新龙”两大品牌音乐节,且在国内乐迷中口碑甚佳。今年4月,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一场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活动如果在常州举办,视其演出营业收入情况,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政策奖励。据官宣数据,今年“十一”假期,常州凭借持续4日的太湖湾音乐节,吸引观众超过10万人,其中68.7%的观众来自其他省份,带动周边景点、酒店、交通等收入约2.8亿元;据统计,今年在新北区新龙生态林举办的3场音乐节累计吸引乐迷超14万人次,激发了我市景点、酒店、交通等行业活力,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其中带动新北区及周边景点、酒店、交通等效益近1.7亿元。
  如今,音乐节已不再只是一场演出,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融入进城市基因。但随着音乐节市场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项目数量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部分演出滞销,以至于延期取消。与此同时,大量非专业参与方的涌入,导致演出开始出现同质化、拼盘化,运营体验良莠不齐,观众体验感大打折扣。常州要进一步唱响“常乐之州”的城市名片,就亟待规范音乐节的健康发展。

  1、基础设施缺位。在短时间内迎接以万人次计的人流量,对城市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是一次综合考验。除了在音乐节现场进行人员秩序维护、安全检查、沿途车辆接驳疏导等工作,还涉及协调本地市民生活与出行,规范周边餐饮交通等内容。目前国内的很多音乐节,开演前宣传得天花乱坠,但由于组织管理不善,结束后往往招来铺天盖地的批评声,其中最集中的就是音乐节设施和食宿、环境、厕所、交通等配套服务问题。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不仅使主办方期望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音乐节品牌的形成,同时严重影响了观众的娱乐体验,一定程度上削减消费者粘性。
  2、管理服务不佳。安全管理服务以及票务管理服务仍然不够成熟。因冷焰火、聚集、踩踏而导致的事故在国外音乐节中时有发生。当前国内音乐节普遍缺乏对消费者的强制力保障和紧急预案,无法有力应对一些安全事故。例如,2023南阳的中原迷笛音乐节,有很多乐迷反映物品丢失、被盗,对城市形象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此外,音乐节退款难问题已经普遍化,今年3月据华商报报道,西柚SEEU音乐节延期,乐迷报警后,主办方曾承诺在3月10日退款,后主办方失联,一直未处理完成。西柚SEEU音乐节很多票通过自有小程序放出,使得乐迷后续难以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获得有保护机制兜底的退改票流程。
  3、“音乐节 ”开发滞后。音乐节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平台,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与音乐演出、餐饮及各种音乐活动所需的衍生品,进行融合发展,彰显城市气质形象。但当前,很多城市的若干个音乐节开展期间,在相关产业链上,各部分相互独立,各自发展,没有一个共同的符号标志。在有限的预算下无法充分挖掘在地文化的特色,最终举办的音乐节同质化严重,亮点难觅,对文旅的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

  1、聚焦品牌整体规划,体现常州元素。聚焦“太湖湾”和“新龙”两大音乐节品牌,打造相对固定的演出场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乐迷的体验感。当前音乐节元素依然相对单一,要进一步增强音乐节的多元属性,充分利用音乐节人流量,在整个音乐节场地及周边精心规划具有常州特色、常州文化的展示内容,布置涉及常州发展的固定或定期更新的板块、项目,引导乐迷在不知不觉间加深对常州的城市印象,在巩固客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
  2、各方联动全面保障,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明确音乐节专班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细化完善各类预案,提高处置突发问题的能力。目前交通只考虑到了乐迷往返,需进一步重视音乐节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宣传的作用,通过增加运载量,缩短与常州市中心片区的距离,打通以地铁为主的城市交通枢纽。在音乐节举办前后,营造音乐节主题的路线氛围,或设立武进、新北两个音乐节主题站点,或打造音乐节主题地铁车厢。创新城市文旅路线,为音乐节游客打造配套的居住、娱乐、休闲旅游引导路线,利用音乐节举办间隙引导游客前往常州各景区景点、商业区等,以期达到更好的人气带动效应。
  3、借力新媒体造势,创新营销策略。如今,量子技术、虚拟现实以及数码的全新技术革命都纷至沓来。我们要创新营销策略方式,借助各类社交软件、各种音乐直播的手机APP等等新媒体进行宣传预热和活动造势。探索“体验展 音乐节”,开展贴近年青人消费喜好的露营、潮牌发布会、美食节等活动,实现“音乐 ”多元场景的消费模式。将旅游产品作为配套福利,在音乐节和文旅消费之间形成强关联。例如,芜湖市从10月14日起,与飞猪等旅行平台面向全国游客派发以神山音乐节为主题的惠民文旅消费券,该消费券覆盖当地数十家景区,数百家酒店民宿和多条目的地线路产品,为前往音乐节的消费者提供吃、住、玩等多方面优惠。我市也可以在音乐节活动前,在官方公众号或者正规的文旅平台上派发消费券、提供食宿优惠折扣等,提前营造一波活动热度。

文广旅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A

  公开

  

  

  

  

  

  常文广旅复〔2024〕67号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

  第0212号的答复

  

  陈建生等4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音乐节发展质效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3年,常州顺利举办大型音乐节、演唱会22场次,吸引乐迷超过60万人次。据大麦平台和灯塔专业版数据,常州位列2023年“全国音乐节票房”和“音乐节想看用户城市"两个榜单第一,为常州带来近60亿元的文旅消费。2024年,长荡湖芒禾音乐节、新龙潮流音乐节、凤凰传奇演唱会、第八届太湖湾音乐节相继开唱,更是带火了常州“青春乐都”IP,网络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城市品牌形象、知名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建立协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年初,市政府办牵头建立了《常州市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管理市级协作机制》,协作机制成员由文旅、网信、公安、城管、交通等8部门组成。明确协作机制主要责职是:综合研判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风险,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管理,压实演出举办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等内容。明确了风险研判、舆情监控、协同监管等6方面主要任务。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在演出活动中的职责。做到“各级政府搭台,各部门积极参与,企业主体唱大戏,共同打造人气、票房、口碑俱佳的合作模式”。

  二是促进音乐与消费业态的融合,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聚焦“龙年游龙城”主题,紧扣“五一”“十一”等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各类新兴文旅产品。运用短视频等手段增加曝光度,打造沉浸式、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融入美食、展览、电竞、动漫、露营等丰富元素,争取为乐迷带来“一站式吃喝玩乐购”的游玩体验;联合常州市旅游协会、餐饮行业协会、常州市餐饮商会、江南美食研究院积极参与音乐节推广宣传,促进音乐节与餐饮、住宿经营单位、综合体、商场超市等实现双向引流;进一步丰富音乐节期间餐饮消费供给,把音乐节与江南美食节等重点系列活动有机结合,鼓励全市老字号商户、特色非遗商户、文创潮流商户积极参与音乐节,通过搭建老字号主题简市集、举办美味品尝和手作体验等展示常州文化和老字号企业风采,将“江南美食之都”与“青春乐都”城市名片有机结合,发挥合力。

  三是创新营销模式,推动音乐文旅深度融合

  抓住新龙芒禾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等IP品牌落地的机会,借助音乐节带来的流量,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尽可能多地展示本地文商旅游资源,进一步推动消费;充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通过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直播等新渠道与科技、创意、研发、数据等新要素的结合,加大户外音乐节品牌对历史文化、风景旅游、风俗民情等本土要素的深度挖掘;音乐节期间持续推出免费接驳车、降价停车、道路交通引导、外地来常游客公共交通免费坐、优化公交路线、延长地铁运营时间、旅游直通车、半价游景区等惠民措施。

  

  签发人:严俊

  经办人:张凯

  联系电话:85682524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