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速我市氢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2 浏览次数:  字号:〖
 

0223

张翠娥等4人

关于加速我市氢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常州地区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正处于爆发性增长初期,已初步形成了“制、储、运、用”氢能产业链的雏形。围绕氢能产业的项目集聚、企业培育、技术攻关、平台构建、氢站建设、应用示范、金融支持、行业交流、人才引育都在高速推进中,致力于为“两湖”创新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

  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市氢能人才引培方面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一、高校缺乏系统化人才培养路径。
  氢能产业技术的研究与突破需要大量复合实用型人才,如燃料电池的开发,需要人才既熟练掌握工程设计技术,又熟悉电化学原理,还需有相关工程设计经验。而人才的培养,需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培养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目前,常州高校氢能专业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常州大学于2023年5月进行了第一批氢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招生。但是,该微专业仅仅面向常州大学大一和大二理工科专业学生进行招生,计划招生30人,课时少、周期短,人才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企业培训氢能产业人才面临挑战。
  氢能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类人才的培训需投入一定时间和资金成本,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但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在实践训练方面,我市氢能产业研究项目较少,企业尚缺乏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现有的实践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以至于市场上的氢能产业人才大多基础知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且工程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一、扩大微专业招生范围。
  建议扩大常州大学氢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的招生范围,在大学城6校(1本科,5高职)选拔出在主修年限内,学习成绩良好,对新能源新科技有浓厚兴趣,未来有从事新能源相关方向工作的学生。完成微专业全部学习内容后,满足实施方案各项修读要求的,由常州大学负责统一发放微专业证书。同时,尽快设置本科专业“氢能科学与工程”,或依托自身“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开设氢能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有志于氢能行业发展的学生。为缺乏在职培训条件的中小氢能企业,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将氢能微专业打造成常大社会服务的一张“王牌”。
  二、支持高校开设氢能专业。
  支持常州大学尽快设置本科专业“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506TK),或依托自身“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开设氢能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有志于氢能行业发展的学生。同时,利用好常州在新能源领域职业教育的优势,支持有条件的高职校开设“氢能技术应用”(专业代码:530309)专科专业,鼓励高职学生参与常州大学氢能微专业的课程学习,系统提升氢能行业专业知识的储备。
  三、强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以常州“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依托在常高校牵头的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龙头企业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新能源技术与装备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载体,在产业培育、机制建构、职教示范、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力托举常州市氢能建设。建议支持在常高职校组建“科学家 工程师 教授”教科研团队,定制学生实训实践课程,培养工匠型现场工程师,增强人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鼓励校企联合共同建立专业技能标准,组织统一化技能培训和考核,颁发氢能专业资格证书,计入学生“学分银行”。
  四、提升氢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充分激活氢能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加对氢能技术的研究资金和支持,培育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氢能产业的研发和创新,以提高氢能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聚焦城市发展主动力,积极利用“中轴”区位优势,争取周边城市的科研资源,推动建立“长三角氢能科研与生产”共享模式,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关系,积极支持专精特新、独角兽、羚羊企业的合作、发展与壮大。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张翠娥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速我市氢能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系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决策部署,落实《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市有关部门、学校以服务常州“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为主线,围绕“发、储、送、用”环节,瞄准未来氢能产业创新人才需求,通过大力打造创新平台,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具有常州特色、服务常州氢能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氢能人才培养举措与成效

(一)氢能领域微专业建设。支持常州大学依托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学科行业优势,以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城乡矿山研究院为学科平台,结合常州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点优势,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智慧新能源,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三个氢能方向有关微专业,开展全方位跨学科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新能源领域科技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地方培养制氢、氢储运、氢安全、氢动力等多个氢能产业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在常高校开展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常州大学设有能源动力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生专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于2023年组建新能源学院,重点规划光伏、储能、氢能等学科方向,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在常高校2024年新获批氢能相关领域本科专业3个(常州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江苏理工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专科专业1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装备技术)。近两年,常州大学能源动力工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市教育局给予每个专业50万元资金支持。

(三)在常高校氢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支持在常高校开展氢能领域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于2024年3月共建“常州氢能产业培训中心”,将与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内院校共建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实现行业产业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提供智力支撑;协助常州氢湾企业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此外,针对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氢能产业企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实施“订单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培训,政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中心等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培、基地共建、人才共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共同谱写常州氢能产业新篇章。

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天目湖碳中和技术研究院建设,开展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转换、氢能与储能、多能互补利用的科技研发和动力电池产业、光伏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工程应用研究。

(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不断汇聚顶尖创新人才;支持平台围绕核心技术攻关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积极培育国家、省创新人才计划项目,围绕重点支持方向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五)出台创新人才政策。围绕我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新能源专项,升级我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青年人才,加大力度支持我市高校、院所、企业等法人单位开展基础研究。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推进落实人才政策兑现、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激发氢能人才就业创业热情,做好人才引、育、留工作,全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在常院校聚焦氢能领域产业需求,新建一批产业急需的专业,淘汰一批需求不旺的专业,做精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专业,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申报新增氢能领域本、专科专业。支持在常院校创建一批氢能相关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对新获批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给予资金支持。

(二)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机制。健全完善氢能源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机制,支持高层次人才在氢能源高科技企业、设置氢能源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氢能源科研院所之间柔性流通,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双岗互聘”等措施,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跨地域向本地氢能源产业聚集;支持市域内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举办氢能领域“4 0”“3 2”等贯通培养项目,进一步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班、定向班、现场工程师等培养模式,紧贴企业培养人才。

(三)进一步依托创新平台引育人才。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争创清洁能源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2-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储能研究院等打造氢能高端装备检测认证中心争取申报省级以上氢能检测认证机构;加快推动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常州氢能产业研究院、国家氢能装备质检中心等高端平台在绿氢制取、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布局大科学装置并力争纳入国家规划;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学会、重点企业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引建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氢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四)进一步用好校地合作资源。2023年9月,由市科教城、工信局、科技局牵头,会同市发改、教育、人社、科协、工商联等单位,联合有关市内外高校院所联盟、商会协会联盟、技术经理人联盟等,成立了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产科教联盟。依托产科教联盟组织化优势,推动氢能源企业通过已搭建的线上线下平台网络,将技术创新需求、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匹配至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在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不断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适配氢能源产业发展。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杨 欢

联系电话:85681355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