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1 浏览次数:  字号:〖
 

0169

徐红等14人

关于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常州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速产业跃升、倍增区域能级的决胜一招,聚焦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四个最”的目标,坚持用户思维、问题导向、品牌引领,全力打造企业点赞、群众满意、人才向往的营商环境高地,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成绩连年保持全省前列。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过程中,普遍感受到对我市营商环境的交口称赞、对贴心暖心服务的一致点赞、对有力有效举措的连声夸赞,部分企业也表达了对进一步赋能企业经营发展增底牌、蓄底气、明底线的期待。

  虽然我市探索实施了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实践举措,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日趋优化,获得广泛认可。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周边地区理念之新、声势之猛、举措之实,值得学习借鉴。苏州已启动营商环境改革3.0版,推出系统组合拳,致力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地区;无锡提出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打响“无难事、悉心办”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品牌。对照先进地区标尺、对照企业和投资者期盼、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区营商环境仍存在提升空间:一是政商沟通还存在“通而不畅”的现象。企业诉求心声反映渠道不够固定、交办机制不够明确、闭环回应不够高效。二是助企举措还存在“有而不显”的现象。服务平台“覆盖到位但渗透不足”、涉企管理“勤勉有余但实效不足”、惠企政策“力度可观但均衡不足”,企业获得感还不强。三是促企抱团还存在“集而不群”的现象。本土产业集群信息不够互通、链上企业配套协同不够紧密、产业抱团发展氛围不够浓厚。重点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相互配套率较低,信息不能有效共享,“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也仍未消除。

  1、汇聚资源“领航”,助力企业增底牌。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民营企业专注主业、追求卓越,聚企成链、建链成群,践行新发展理念,练就“深厚内功”,积攒“竞争底牌”。一是科创“智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产业“互援”。汇聚整合发展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主题沙龙活动,邀请重点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围绕“强链、补链、延链”聚智汇力、献计献策。三是政策“增援”。根据国家战略走向、科技变革方向、市场需求动向,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政策指导和保障。四是出海“外援”。服务指导企业“组团出海”,梳理相关政策、对接机构平台、介绍专业团队,为企业出海“找助手”“找帮手”“找能手”,让企业享受更多出海红利。
  2、凝聚合力“助航”,助力企业蓄底气。统筹发展要素保障企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企业、积极帮助企业、高效服务企业,一家人、一条心,让企业夯实底气、增添信心,全身心投入到谋发展中。一是让“连心桥”既畅通无阻又高质高效。注重收集企业诉求和意见建议,打造有效、高效、常效的政企沟通平台,倾听企业诉求心声,解决企业急难愁盼。二是让“强后盾”既坚实可靠又务实灵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探索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推动涉企检查上下联动、左右整合,努力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对经营主体干扰最小,为企业提供稳定发展环境。三是让“宣传员”既凝聚人心又提振信心。优化尊商舆论生态,加大宣传舆论引导,广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典型事迹,健全民营经济领域舆情工作机制,加强舆论阵地建设,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清朗舆论环境,提振企业家敢闯敢干信心。
  3、集聚服务“护航”,助力企业明底线送服务、送信息、送政策,帮助企业家充分了解、细致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底线红线,让企业家对企业的健康发展状况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心中有责,助力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尽早尽快消除风险隐患。一是组团宣讲、点单上菜。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整合职能部门单位专业优势,联合成立“助企宣讲团”,形成“宣讲课程菜单”。二是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开展正面典型示范和反面案例警示,以案释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帮助企业怀敬畏之心、筑合规之身,主动识别防范风险,依法合规生产经营。三是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主动关切企业风险,开展帮扶指导,推动监管服务关口进一步前移,变“事后处罚”为“事前辅导”,各类问题一次性发现到位、服务指导企业一次性整改到位,为企业指出风险隐患,给企业送上“药方良方”。

发改委

提案

办理

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169号的答复

  

  徐红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常州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稳定、产业升级、民生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部署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精准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积极引导创新,持续优化环境,为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动能,取得多项荣誉: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群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2个事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等8个事项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与投资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促经济运行稳。连续出台“创新20条”“产业30条”“新能源10条”“合成生物10条”等“政策包”,构筑“1028”产业体系四梁八柱。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1:4撬动各类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激活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目前拥有85万市场主体、6.6万家工业企业、98家上市企业、26家百亿工业企业,工业大奖数同类城市第一。

  二是创新企业集群稳步壮大。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工作计划,强化“双招双引”,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力度,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民营企业梯队升级进阶。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871家,同比增长32.9%;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净增数全省第2;有效高企数达4720家,增幅全省第1。制定实施“独角兽10条”,142家企业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和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榜单,全省第3,累计(潜在)独角兽企业61家,瞪羚企业达935家。

  三是加速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增强民营经济创新源头供给,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发起成立常州市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恒立液压、中创新航、微亿智造等21家单位共建联合创新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与多家单位共建联合研究中心。

  四是优化信贷金融支持环境。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构建不同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模型,推出“常系列”征信促融产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截至2023年末,“常系列”产品累计为1.5万户市场主体发放贷款436.5亿元。发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技术特长、常州征信牌照优势和市财政信保资金的杠杆效应,不断提升企业融资获得感。2023年,平台注册企业已扩容至8.4万户,在线申贷获得率达83%;通过平台共解决融资需求4.5万项,金额1794.17亿元。在全省率先联合成立金融服务专门委员会,通过银企对接、政策解读、座谈咨询,解决企业融资诉求。截至2023年末,委员会已吸纳14家金融机构作为成员,为47家商协会超4000家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五是推动税收服务直达快享。持续开展“春雨润苗”“中小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推出个性化、梯度化政策宣传辅导服务。依托“常税通”平台优化政策精准推送,按照办前、办中、办后的时间节点,利用大数据比对生成税费优惠应享未享、不应享而享名单,让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应享尽享,对违规享受的及时提示纠正和处理。制发《国家税务总局常州市税务局税费诉求响应解决工作机制(试行)》,实现诉求收集、分析分类、推送办理、反馈情况、监督考评闭环管理。依托“常州智慧税务中心”,全面归集系统内外各渠道信息数据,定量定性标签化加工处理,提出具有预判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建议。

  六是搭建政企交流合作平台。设立“常州企业家日”,连续四年开展向全市民营企业家“送服务、解难题、办实事”行动和“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及时把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传递到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打造“常商论坛”品牌,举办“聚势新能智创未来”、“聚焦专精特新赋能常州智造”和“探索绿色经济新动能”等对话新能源产业活动30余场。

  下一步,我市将持之以恒在运营成本更低、办事效率更高、贸易投资更便利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让民营企业敢闯、敢投、敢干。

  一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再发力。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常享办”服务品牌,开展“对标一流改革行动”、“五大环境提升行动”、“一区一品标杆行动”、“创新路径探索行动”四大行动,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主动掌握、及时回应企业家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切实提升企业家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加快今年营商环境立法预备项目推进,在全社会持续营造尊商重商的浓厚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

  二是在激发民企活力上再发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细化深化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活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民营企业倾斜,推动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展。

  三是在夯实产业基础上再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加大马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投资。不断建立完善产业家底信息库,制定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引领、以“1028”产业体系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有效地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

  四是在深化信贷金融上再发力。积极对接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工农中建交等银行的总对总合作,承接更多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我市。发挥政策性产品的增信作用,推动投保贷联动、政银企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更多专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

  

  签发人:丁剑

  经办人:丁凌云

  联系电话:85681100

  

  (此页无正文)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5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