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
第0116号的答复
黄国栋等10位九三学社委员:
您们提出的市政协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第0116号)收悉,该提案总结了有关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栖息地碎片化”“外来物种入侵”“人为干扰严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设生态廊道,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增加本土生物,改善城市物种的多样性”“降低人为干扰,创新生物多元栖息地”等对策建议,非常客观和中肯,对我市深入做好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广泛的生态、社会及经济价值,是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极其珍贵的可更新资源和生命支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好坏集中反映了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我们认真学习并研讨了提案内容,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当前,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我市相关管理部门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为常州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空间管控为引领,形成了生态系统保护的基本框架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不同层面,生态系统、栖息生境及物种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的内容,前两者以生态空间管控的形式提供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基础的保障。
一是常州市政府发布《常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常政发〔2015〕192号),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经济布局更加集中,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开发秩序更加规范。其中,限制开发区域包括武进雪堰镇,金坛薛埠镇、指前镇,溧阳上黄镇、社渚镇、天目湖镇、戴埠镇等,以及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湖等大水面,共1340平方千米;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省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共70.43平方千米。生态空间占比达20%以上。
二是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印发常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常环〔2020〕95号)及《常州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常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市共划定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分别为62、86、42个(共190个),占全市国土面积分别为21.56%、28.02%、50.42%。优先保护单元,溧阳、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经开分别为25、15、14、5、0、1、2个,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1.02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7.11%,最新增加到346.1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7.92%)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937.68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45%,最新增加到1126.24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25.76%),共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重要渔业水域、太湖重要保护区等14类。此外,属一般管控单元的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4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71万公顷。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执法,每年监测上述区域人类活动情况,制止违法和不规范行为,常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耕地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加强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及“生态绿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强化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近年来,围绕长江、太湖、滆湖、长荡湖、天目湖等重要生态系统开展上述一区一岛建设,建成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其中,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人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项目和天目湖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被纳入省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前者还被作为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典型案例推广。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是全省8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总投资1.8亿元,获省级补助0.3亿元,该试验区以天目湖和长荡湖两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主体,通过“溧阳1号公路”和“山水琴廊”两条生态廊道串联成一体,构建“三核两区,两廊多点”总体布局,形成“斑块-廊道”链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以“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建设、城镇公园绿地建设、生态细胞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绿道建设”等六大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10年来,共实施项目1610个,累计实现增核10.26万亩、扩绿13.29万亩、连网1290公里。
(二)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依托,积极开展物种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物种多样性保护最主要的形式。目前,常州有溧阳上黄水母山省级地质公园、天目湖国家级森林公园、瓦屋山省级森林公园、以及溧阳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武进滆湖省级湿地公园和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金坛片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地有效地保护了银缕梅、香果树、金钱松、青檀、大叶榉树、粗榧、糯米椴、南京椴、翅荚香槐、蓝果树等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以及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鹇、小䴙䴘、黄胸鹀、青脚鹬、斑头鸺鹠、白颈长尾雉、青头潜鸭、红隼、赤腹鹰、赤链蛇、黑眉锦蛇、短尾蝮蛇、黄喉拟水龟、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虎纹蛙等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濒危动物,体现了常州物种多样性较好的自然禀赋。
(三)以规划、科研、专项及创建等为抓手,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
常州市生物多样性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以规划、科研、专项及创建等为抓手,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支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修复活动的开展。
一是抓法规、规划和计划的制订。编制并发布了《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常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2021-2035)》《美丽常州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常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常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奠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基础。
二是抓科研及专项工作。在全省最早一批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形成了《常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报告及物种编目》《常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物种编目报告》和《常州市市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工作方案、专题地图》等成果,确认的物种资源总数2506种,陆生维管束植物有913种,陆生脊椎动物有252种,陆生昆虫有458种,水生生物88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94种。
三是抓生态文明创建。我市生态文明创建硕果累累,溧阳市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2022年溧阳市天目湖镇成为江苏省唯一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获奖单位,2023年常州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今年,我市两湖创新区正积极申报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坛、武进、钟楼区已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是抓执法监管。积极开展“绿盾”系列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通过现场勘察、无人机航拍等方法,累计核查一万多个点位,定期开展全市生态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及陆域生态破坏类问题隐患排查,通过“天地协同、实地核查”,针对发现问题,采用“拉条挂账”,适时配合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五是抓科普宣传。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日,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平均累计开展60余场,如渔业增殖放流活动、“爱鸟周”宣传活动、“大手牵小手,共护生物多样性”活动、“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活动、“保护大运河”活动、“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等,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明显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一是根据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布局,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和建设,从注重数量的提升向注重质量的改善转型,在长江、洮滆、茅山、南山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修复重大工程,重点扩大阔叶林地、芦苇草甸、湖荡湿地的体量,改善水陆生态廊道连通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水平。
二是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具有潜力的地区,进一步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建设和新增一批自然保护区性质的自然保护地,强化绝对保护,更新全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特别是优先保护单元;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限制和禁止人类活动的保护区域;生态文旅、生态居住、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低碳工业等区域强化生态经济区建设。降低人为干扰,创新生物多元栖息地。
(二)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开展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工作,为提升物种多样性水平及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提供乡土物种资源繁育和储备,整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开展植物园、专类动植物保护园、乡土生物繁育基地等一批迁地保护设施建设,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碳汇增益的物种“增殖放流”,“增加本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改善城市物种多样性及碳汇能力水平。
(三)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支撑能力建设
一是为支撑《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落地,细化制订《常州市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加强水生态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和管理。
二是开展全市第二轮生物多样性调查,针对该调查,构建包括技术、网络及QA/QC等三方面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搞清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变化,诊断问题,探讨评估体系的构建,尝试生物多样性分级及目标设定,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更好地支撑生物多样性管理。
三是强化科研引领,实施一批专项工作,试点鸟类-藻类AI在线监测、eDNA连续监测等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控项目,提升和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控技术水平;研究旗舰物种引入路径,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开展农村小型兽类、沉水植物等重点生物多样性监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水平;尝试农区外来入侵物种网格化精细监测,增强生物安全管控水平;通过生物物候监测,探讨气候变暖生物物候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提升生态预警水平。
签 发 人:顾晓彬
经 办 人:高 瑾 闵晓兵
联系电话:85686050
下载答复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