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我市生态质量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05 浏览次数:  字号:〖
 

0104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

关于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我市生态质量的建议

  常州区域范围内低山丘陵、平原圩区、江河湖荡、森林湿地一应俱全,“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禀赋极佳,是全省单位土地面积上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物种多样性极高的地级市之一,茅山山系、南山山系、长江水系、洮滆水系构成生态价值最高的“二山二水”“E”字形山水架构。2015年金坛设区以来,两湖创新区建设、“532”战略确立等我市一大批重大决策的落实,表明常州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迈开了西进的坚实步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在我市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征途上、在太湖治理进入关键期的当口,高效集约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经济建设,对我市经济、环境高质量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拉开了生态质量指数(EQI)量化管理和考核的帷幕,该指数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胁迫等方面综合表征生态空间的质量,初步预测常州EQI值为56,生态质量类别为“二类”,相当于“良”的水平,但在全省排名仅第八,生态格局和生态胁迫方面问题突出。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要求,推动常州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围绕我市生态空间管控开展课题调研,认为常州城市生态空间有一定数量保障,但缺乏质量支撑。
  一、高质量蓝绿空间相对缺乏,EQI生境质量指数较差。林地、草地、湿地是高价值的蓝绿生态空间,是EQI生境质量指数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常州这类生态空间相对缺乏。一是具有高生态价值、高生态功能的乡土阔叶林已不足原有面积的10%;二是洮滆区域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及生态缓冲功能的高覆盖度芦苇草垫面积仅为原有面积的5~9%;三是仅滆湖西部区域上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水生生物栖息及水质净化稳定功能的小型湖荡由766个缩减到335个,面积由3552公顷锐减为1895公顷;四是EQI生境质量指数评价结果为较差。
  二、生态空间破碎,EQI重要生态空间联通度指数差。全市林地、草地、湿地还面临破碎和斑块规模趋小的问题,影响重要生态空间物种及物质联通交流的生态功能。一是各种阔叶针叶林及芦苇草垫斑块不是规模过小就是边沿不断被挤占切割,破碎化、片段化趋势明显;二是闸坝、水泥堤岸等水利设施阻断江河、河湖、湖荡等各类水体以及水体与陆域的生态联通关系,物种生物多样性受损;三是资料显示与历史水平相比本地生物自然栖息地破碎及消失率为78%;四是EQI重要生态空间联通度指数评价结果为差。
  三、人地矛盾突出,EQI陆域开发干扰指数差。常州有3200年建城史,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一是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处于长期持久开发的状态,所受干扰及破坏持续时间长;二是人口数量和密度高,土地人口承载处于极限,小康和富裕水平的承载比(人口/承载能力)分别为1.07和1.18;三是经济活动强烈,农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猛,水利设施建设普遍,生态空间干扰及破坏强度大;四是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不全,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五是优良生态空间识别不足、保护不足,利用不佳;六是EQI陆域开发干扰指数评价结果为差。

  一、加强生态质量管理,强力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体系与保护能力现代化。一是以生态质量考核为导向,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体系与保护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和改善生态质量;二是保护优先,实施自然保护为依托的生态经济建设战略,形成生态与经济高质量互促的局面;三是规划先行,以生态空间质量不断提升为根本,做好全市绝对保护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生态价值高效转化的生态经济区规划;四是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地方自然生态保护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自然生态执法力度;五是部门协同,加强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科研、规划等工作,部门履职形成合力;六是公众参与,加强科普培训宣传,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公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
  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优化配置全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一是大力开展自然保护修复工程,重塑常州山水的生态、生产、生活格局,建设具有常州本地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筑大筑牢筑强生态基底;二是以“二山二水”为重点,进一步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及绝对保护区域,明确常州高质量生态空间应有的区位、规模和结构;三是以绝对保护区域为核心,构建禁止开发的长江、洮滆、茅山、南山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力推进高质量生态空间保护;四是以就地保护为目标,形成例如揽月湾“鲌类”、北干河-湟里河-通济河“贝类”等等规模化自然保护区为主,以大圩塘、黄天荡、石家山榉树母树林等大量保护小区、保护点为辅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五是以林地、草地、湿地为对象,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大力扩充茅山-南山乡土阔叶林、长江-洮滆芦苇草垫、江边-两湖创新区中小型湖荡的数量、规模和联通度;六是修复长荡湖、滆湖、竺山湖等大型湖库的沉水植被,恢复水下森林的风貌和功能。
  三、加强生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经济区生产、生活生态附加值转化。一是大力开展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各类产品及服务的生态附加值,促进本地“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实现;二是以“二山二水”自然保护地保护为核心,在强化自然保护地及生态红线保护的同时,在其周边具有良好生态质量的区域开展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高价高产出的生态经济区;三是严控准入门槛,明确生态经济区生产、生活业态清单,确保“生态缓冲区”的生态底色;四是结合文旅开发,以本地贝类、胭脂鱼、小叶银缕梅等特色物种为基础,在例如两湖水乡绿苑区等生态经济区建设植物园、专类动植物保护园等设施,为生态修复提供种质资源,强化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五是建设公园城市,生态绿城识别和引入松鼠、水獭、扬子鳄、麋鹿、金钱松、榉树、天目木兰、香果树、紫楠等一系列地方旗舰物种,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及人居服务功能;六是强化经营和特色的理念,创建生态旅游、生态居住小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低碳工业品等各类产品及服务的生态品牌,形成生态价值实现的系列名片。

生态环境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

第0104号的答复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我市生态质量的建议”(第0104号)收悉,我们认为该提案的提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生态空间管控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我局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会办单位意见,现针对提出的对策建议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要求,提升生态保护监管协同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确保生态安全,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一)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规划衔接。将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作为《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常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2035年)》《常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2022-2025年)》等各类专项规划、计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加强衔接,纳入重点保护空间,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每年编制生态绿城建设目标任务书、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要点。对照年度目标任务,梳理薄弱环节,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改重点工程,突出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有效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的决策部署,并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筑牢法治保障

优化调整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格落实《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管理办法》,按照生态空间“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开展优化调整。目前,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6.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7.92%;生态空间管控区域1126.2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5.76%。

强化法治保障。2022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工作的力度,确保我市按时高质量完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任务。2023年,我市颁布施行《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该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全行政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明确要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水环境生态空间管控。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常州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以及管控区域类型保护责任主体,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日常管理,做好技术指导和协调,共同严守生态空间管控区域。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管。对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人类活动情况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特别是围绕重点地区、聚焦重点问题,加大实地核查频次和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移交和督促整改各类生态破坏问题。强化部门联动执法,市自然资源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形成依法惩治生态破坏问题的强大合力。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工作,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内的各类违法违规活动。

(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

依托我市“一江一河四湖五山”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高水平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治理,厚植美丽常州生态底色。在全省创新提出开展全市域“生态绿城”建设,围绕“增核、扩绿、连网”三大措施,近10年来,共推进实施1610个项目,累计实现增核10.26万亩、扩绿13.29万亩、连网1290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91%;“生态绿城”建设连续多年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统筹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生动实践。

金坛区入选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建设试点为契机,获得省级财政奖补资金3亿元,实施8大类工程、16个重点项目,形成了由“源(茅山)→廊道(平原河网)→汇(长荡湖)”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结构,绘就“以山养人、以田扩容、以林涵水、以水丰湖、以湖润城”相互依存、绿色循环的金坛“山水画卷”。

加快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岛试验区。近年来,常州市重点围绕长江、太湖、天目湖、长荡湖、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敏感水体,统筹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完成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其中,溧阳市天目湖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示范项目和常州市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区建设示范项目被评为省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人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示范项目被纳入《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典型案例》。开展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总投资1.8元,规划开展智慧调查监测、重点物种保护、物种生境改善、“两山”价值转化四大类共12项重点工程,通过“溧阳1号公路”和“山水琴廊”两条生态廊道串联成一体,构建“三核两区,两廊多点”总体布局,形成“斑块——廊道”链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入选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获得省级补助资金3000万元。

紧扣“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目标,以突出洮滆流域生态特色为基础,实施“两湖”创新区生态修举,强化水系连通,提升水环境容量,实施河湖生态清淤,打造湖岸、河口、水产养殖区缓冲净化带,全面削减内源污染,因地制宜恢复植被、鱼类生境,精准开展增值放流和禁捕退捕,长三角生态会客厅初具雏形。

(四)建立生态观测网络,加强科普宣传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滆湖生态观测中心、天目湖流域生态观测研究站、天宁丰北村、钟楼荷园、经开遥观宋剑湖等多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在金坛区茅山地区、溧阳市瓦屋山、南山竹海等地布设46台红外线监控相机。溧阳市建成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平台,平台集合了物种记录与统计分析、电子标本库管理、物种鉴别管理、数据中心等;同时,开发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移动端APP,在实现日常管理功能基础上,着重开发与民众互动功能。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我市生物物种2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94种,共观测记录到鸟类381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在常州被持续监测发现,刷新了省内野生鸟类的新纪录。去年,“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在常州首次记录,并在《江苏卫视》进行了专题报道。

结合全国首个生态日、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日,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如渔业增殖放流活动、鸟类摄影比赛、“湿地日”宣传普法活动、全国生态日“小手牵大手,携手护自然”研学活动、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五)推动生态价值实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我市的溧阳市和新北区被纳入全省首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溧阳市在持续加大生态治理投入的基础上,以长期、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为支撑,在苏皖交界的重要生态保护水体、也是溧阳人民的“大水缸”——天目湖流域建立生态容量评价体系,构建以生态容量约束性供给为原则的交易制度,对生态资源产品做直接的价格量化,将生态治理工程带来的环境质量提升转化为直接的生态容量效益,让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收益,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绿色发展利益导向机制。试点以来,溧阳市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已实现市场交易额超5000万元,有力推动了天目湖流域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产品价值变现。

新北区以沿江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为抓手,创新性地提出以“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易地使用”为路径的“空间补偿”机制,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目前,已有755亩的化工腾退用地验收,置换指标已用于绿色高端项目。积极盘活低质低效土地资源,收回3宗共计330亩国有土地使用权,顺利完成3家企业资产重整,其中江苏永迈循环重整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国经典案例。聚焦“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产业集群打造,园区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增至2022年的36.7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市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空间管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常州贡献生态力量。

一是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管。每年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自评估,系统总结上一年度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做法、保护成效及存在问题;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空间运算、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组织开展常州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持续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市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工作,严肃查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和自然保护地内的各类违法违规活动。

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以“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生态绿道、特色主题建设、生态细胞创建”六大工程为抓手,持续开展生态绿城建设,今年共实施工程项目69个,预计增核5500亩、扩绿1500亩、连网39公里。今年,我市将开展绿城建设成效评估,系统总结建设成果,科学评估建设体系的生态与惠民效益。扎实推进溧阳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今年天目湖湖群生态岛除长效管理方面等持续性工作外,工程类项目基本完工,并开展生态岛中期评估。编制完成《常州市生态安全缓冲区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推动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同时积极培育生态涵养型、修复型和保护型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今年,每个辖市区完成建设不少于1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与省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开展EQI指数变化分析,对我市未来生态保护修复指明方向。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启动新一轮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进一步摸清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变化、保护状况,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围绕宜溧山区、洮滆片区、太湖、长江沿线等重点敏感区域,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建设,建成溧阳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长荡湖鸟类观测站和新北区长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推进各辖市区生态观测站接入市“水美”平台。与湖州、无锡和苏州共同参与环太湖保护行动,共同打造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四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今年我市积极探索实践“两山”转化模式,将洮滆·两湖创新区(包括金坛区和武进区)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总结提炼了八个典型案例上报省生态环境厅。后续我市将积极与国家、省对接,力争能够成功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借助网络媒体宣传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保护工作,依托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开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鼓励举报滥捕滥伐、违规建设、污染环境等导致管控区受损的违法行为。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活动,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开展管控区保护研究。

感谢您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地得到您的关心与支持!

签 发 人:顾晓彬

经 办 人:高 瑾 闵晓兵

联系电话:85686050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6月3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