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云医疗”赋能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04 浏览次数:  字号:〖
 

0080

李凯虎等7人

关于“云医疗”赋能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近年来,虽然全国各个层面都在推动医联体建设,但总体实施结果是三级医院虹吸效应越来越强,而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大量流失,医疗服务能力下降。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便捷患者就医,提升患者体验是当下重要的探索课题。

  一、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过分侧重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对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医疗服务能力下降。
  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范围限制影响医疗服务能力,很难有效开展医疗诊疗项目服务,影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三、大多医联体建设受到人事制度、医保政策和管理口径的限制,难以开展有效的医疗合作,医联体建设的结果是导致更大程度的大医院虹吸效应而违背了通过建设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初衷;医联体内部绩效考核制度难以有效建立,大多医联体的建设还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大医院帮扶小医院的格局,难以有实质性的合作。
  本提案通过医联体内“云医疗”的开展,寻求目前医疗体制下的通过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有效结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弥补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药品不够完善的缺陷,真正有效推动的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从而加强医联体建设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一、“云医疗”下医联体分级诊疗的对策建议
  1、服务功能互补,重塑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常州一院在医疗领域的引领作用,促进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形成纵向合作,普及“三联模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居民、患者、社区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整合基层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重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形成医疗服务与健康促进的连续性全流程一体化管理。
  2、促进资源下沉,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导师团队,对基层医生进行定期培训。通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形成纵向合作医联体的建设,促进三级医院优质医疗人才的真正下沉,提升公卫服务能力和医疗诊疗能力,通过引进新技术、增加病种和规范专科管理提升专科建设,培养基层专科医疗人才,提升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3、创新互联互通,打通医疗就医壁垒。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能力薄弱、检验检查不全、药物供应短缺等诸多问题,在常州全市范围内发展“医联体+互联网”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医联体互联网医院”交流平台,保障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综合医院信息互通,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云调阅”、“云药房”、“云检查”、“云住院”、“云医通”功能。制定统一的培训规章制度和流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基层医师提升疾病诊治能力,医联体互联网医院与三联模式结合,保证受专业培训的基层医师充分享受综合医院的各种资源,包括检验检查的预约、药物配送到家、住院证的开具以及报告的查询,打通了分级诊疗的最后一米,为基层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常州市“云医疗”下医联体分级诊疗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常州市“云医疗”专项领导小组,发挥牵头和协调作用,将“云医疗”下医联体分级诊疗作为改善就医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工作内容。各辖市、区党委政府等主要负责人直接指挥本区域内“云医疗”建设发展工作,将数字经济重点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提高政策措施落地效率,统筹推进实施“智改数转”。
  2、加大政策支持。制定“云医疗”下医联体分级诊疗相关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常州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三甲医院导师和基层医生积极性。
  3、加大信息建设。“云医疗”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政府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尽快落实。

卫健委

提案

办理

答复

  A

  公开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件

  常卫复〔2024〕第57号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

  第0080号的答复

  

  李凯虎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云医疗”赋能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1、加强智慧医学影像云建设,全市域检查互联互通互认。常州市智慧医学影像云,作为全市医学影像汇聚、数字化应用下发、数据价值赋能的服务入口,提供多个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数字化应用服务,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间影像数据的共享互认、类似患者重复检查智能提醒、影像数据移动端调阅,同时复用影像云平台的数字化基建及服务网络进一步打造了市级远程医疗诊断/会诊/教学中心,为上下级医疗机构开展影像检查、动态心电、动态血糖等业务的远程协同搭建桥梁,有效促进分级诊疗的快速落地。截至2024年4月底,全市医生累计调阅患者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112.1万次,患者查阅本人影像资料547万次,钟楼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口腔医院开展CT影像远程诊断共1543例;全市开展6440例远程动态心电监测服务,其中钟楼区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开展动态心电上下级帮扶437例,同时建立动态心电危急值响应流程,平台及时提醒10例危急值患者,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2、推动预约挂号平台改造,精准预约更方便。对常州市集约式预约挂号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对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接口,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能够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居民精准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同时也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为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目前,天宁区已全面开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一院的预约挂号服务,武进、新北、钟楼、经开区各开通一家试点基层医疗机构。后续将推进市属医院号源全面开放和基层全覆盖工作。

  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发挥基层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部分有条件的医联体牵头医院通过医联体“云医疗”模式,赋予该院专科专业培训的基层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实施医疗行为的权限,进行医联体内统一开检验检查单、开处方、开住院证、调阅检查报告,击破医联体内信息化不统一、基层单位医疗能力设备设施和药品不足壁垒,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疾病早筛、专科疾病诊疗、疑难疾病上转和疾病康复下转的信息化全流程一体化管理,解决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的信息化不统一、硬件设施不全和药物不全等问题,从而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2023年全年,互联网医院门诊量总计91048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研究建设双向转诊系统。通过双向转诊系统,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诊疗模式,方便患者在家门口就医,并统筹上下级医院间的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打通双向的个人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交换,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

  2、推进检验共享互认。推进各公立医疗机构完善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完善采集信息并依规范上传,建立临床检验信息共享互认平台,依据江苏省卫健委相关管理规范和省定目录,支持患者充分授权前提下的共享调阅并推进跨机构互认。

  3、推进数据互通共享和平台支撑赋能。依托常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各功能模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本地系统和区域卫生平台、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间的数据共享,促进建立全面完整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机构间“互转”和牵头医院电子病历核心内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传”。推动医共(联)体实现处方、药品、检查检验等流转以及绩效考核信息化。医共(联)体牵头医院互联网医院扩充平台功能,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支撑。完善医共(联)体双向转诊平台,支持医共(联)体内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医保结算等业务协同运行。

  非常感谢您们对群众健康的关心和爱护,希望通过您和我们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云医疗”赋能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构建。

  

  签发人:程逸文

  经办人:刘华联

  联系电话:85682567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6月5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处市政协提案委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