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双减”政策落地落好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12-20 浏览次数:  字号:〖
 

0027

苏叶等4人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双减”政策落地落好的建议

  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的系列重要指标批示、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建立机制、完善政策、破解难题、注重成效的思路,在校内减负增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两方面同步发力,综合治理,学校教育主阵地得到有力加强,校外培训明显降温,校内服务有效提升,学生和家长总体负担正在逐步减轻,“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社会认可度有了明显提升。但是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课后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一些家长反映,学校虽然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但对学生的作业管理不够完善,没有指导督促学生在校及时完成作业。还有一些家长反映,虽然老师留给学生的“明面”作业不多,但还附带一些“隐形”作业,让学生自愿完成,无疑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在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一些低年级学生回家后还得做作业到九、十点钟,不仅无法挤出更多时间用于查漏补缺和复习提升,也给家长指导孩子学习增加了新的负担。分析家长和老师对课后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原因,一是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期望与学校服务供给不对称而导致不满意。二是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教学后普遍感到工作量增加,而相应的薪酬待遇没有跟上,参与课后服务的动力不足,在课后服务时间仅满足于维持课堂秩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针对性的补习需求。
  二是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面临“何去何从”的转型困境。从表面上看,许多资本已从培训市场退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培训机构改头换面,由“地上”转入“地下”,以托管、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名义,通过茶室、咖啡馆、书吧甚至口腔诊所等多种形式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这类隐形变异培训机构在安全管理、超标准收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不利于校外培训查处工作的深入推进,严重干扰“双减”政策的执行。虽然政府也曝光了部分违规培训机构,但大量的行政执法仅仅停留在“警告”“取缔”“关停”等轻微的处罚,因违法成本较低,导致违规培训现象时有发生,监管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是教育有效师资供给不足影响“双减”效果。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学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教师缺口不断增大。在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近几年我市新教师招用比例不断上升,学校能否适应家长因校外培训取消后对师资提升的要求,变得十分关键。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市聘用新教师2886人(含编内+编外教师),应届生占40.6%(其中:小学学段应届生占37.6%,初中学段应届生占55.9%,高中学段应届生占78.2%);2022年,全市聘用新教师2410人(含编内+编外教师),应届生占34%(其中:小学学段应届生占31.8%,初中学段应届生占42.9%,高中学段应届生占77%);2023年,全市聘用新教师1900人(含编内+编外教师),应届生占49.1%(其中:小学学段应届生占38.1%,初中学段应届生占51.6%,高中学段应届生占78%)。应届生占比逐年提升。从实际情况看,培养一名具有相当教育经验的教师,至少需要5-8年时间,而新教师受经验积累、阅历不足等因素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双减”后学校对高质量老师的需求。
  四是教育的“内卷”导致家长的焦虑越来越重。“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是一个新挑战、新课题,各方对“双减”政策的理解感知不同,而家长怕影响学分考分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落实。目前中高考仍沿用考试分数、排名评价来录取学生,在不改革中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推进减负措施,可能会陷入升学看分数、名次,减负要求不看重分数、名次的怪圈。只要有中高考的“指挥棒”在,就不可能真正减负。由于升学竞争这一压力源头依旧存在,学生的学业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家长的焦虑也不会真正消失。

  一、进一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为推动“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建议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机制,提升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明确主体责任上下功夫,市教育部门将开展课后服务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督导考核。又如,在整合服务资源上下功夫,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鼓励学校聘请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文体科创艺术专业人士、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志愿者能参与校园课程,并提供专题性、系列性课后服务。再如,还要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情况作为职称评审、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落实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弹性上下班制”,并建立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班,给教师安排“零星假”“关爱假”,提供校车接送、校内教职工晚餐服务等,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课后服务。
  二、进一步提升整治校外培训乱象的水平。建议要全面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严厉打击校外培训不规范行为,久久为功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守护孩子快乐童年。要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加强举报人信息保护,督促网络平台加强对违规在线补课的审核,让违规补课无处藏身。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事权,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建立教育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培训依法治理、安全执法提供坚实保障。要加快整治和改变一些学校教师课堂上故意不讲重点、课下收费开补习班的做法,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传授知识,讲透要点,通过提升学校教育水平,让校外培训机构失去市场。要禁止在职教师参与课外有偿补课,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聘用在职教师,严厉打击在职教师课外有偿补课歪风,创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三、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新进教师招录,根据教师退休、辞职所涉及科目及各科工作量人均饱满度确定人员招录计划,工作量饱满度低于各科平均饱满度的学科不得新招录教师。通过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新建及改扩建学校、优化现有学区等多种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到学有所得。要落实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教育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苏叶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双减”政策落地落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常州教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

一、综合施策,有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

1.强化督导常态考核,确保落实任务。把课后服务纳入对辖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建立必要的考核奖惩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课后服务监督管理,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学校课后服务方案审查,期中开展质量评估,期末进行满意度测评,重视评估、测评结果运用,坚决禁止违规补课和借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各级督导部门把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作为督导工作的重点任务,责任督学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经常性督查。

2.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程资源。市教育局印发《非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遴选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指导各地教育部门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供学校选择使用。钟楼区在全市率先征集形成优质课程资源“白名单”,共有35家机构79门课程(科技类15门,艺术类16门,体育类39门,综合类9门),供区域中小学选用。充分利用好少年宫、科技场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和社区资源。聘任校外辅导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校积极挖掘家长、社区人才等资源,引入志愿者,扩大课后服务渠道资源供给。

3.充分尊重教师劳动,优化考评制度。既鼓励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又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正确的激励导向机制,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为保证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学校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二、多管齐下,巩固深化校外培训综合治理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得到规范治理。全市465家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了446家,压减率为95.91%,其中天宁区、经开区压减率为100%,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资金监管、政府指导价实现“全覆盖”。 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网格化巡查范围,发挥街道社区网格员作用,加强违规培训的日常巡查。教育部门联合有关部门,采取日常巡查、联合执法、综合执法、举报核查等形式,积极开展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的监管执法。2022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非学科恶意涨价、暑假“监管护苗”、艺培机构治理、寒假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底数稽核、培训材料规范年等工作,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努力遏制违规培训行为。据统计,“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出动检查人员3778人次,开展检查350多次,检查机构9459家次,约谈培训机构31次,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52份,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学科培训行为113起,违规人员190人,关停无证无照机构36家,发布通报69期,曝光培训机构111家,罚没款金额64.88万元。

三、提高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出台《关于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作业管理职能、学校作业管理、作业流程控制体系,推进作业管理监测、作业案例评比、作业改革推广机制,严格落实作业总量、质量、规范、指导要求,全面建构了“三体系、三机制、四严管”作业管理模式。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体教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实践,促进观念的建构、方法的掌握与知识的应用;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施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更新育人价值观念,落实学业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3.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一是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凡新建校(园)、薄弱校(园)、乡村校(园)均纳入集团化管理,原则上每所优质学校结对1-3所新建或薄弱学校,100%乡村学校有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和结对共建,努力将每一所学校都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力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各辖市(区)积极利用市直属、区属优质中小学资源,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集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现有集团化办学核心校163所、成员校646所,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96.21%,切实提升全市各地学校办学水平。二是以项目引领提升办学品质。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目前,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322所,占比达88.22%,就读优质学校学生占比达93.09%。

四、健全机制,提升区域教师管理水平

1.加大调配力度,提高师资保障能力。一是坚持市域统筹、区域联动、多措并举的原则,科学合理保障各学段师资配备。采取“退多进少”的方式适度控制小学阶段新进教师规模,溧阳市、金坛区分别按退休人员的五分之四和四分之三补充新教师,其他五区采取“适当补充”“拉平差距”的原则补充新教师。二是结合实际精准测算每所学校每门学科师资配置情况,必须配置的先统筹调配,无法调配的才可以申报增人计划招录教师。三是与市委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加大内部挖潜力度,用好省级统筹编制,创新师资补充机制,建立新教师跟岗实习制度、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优秀退休教师返聘制度,着力保障初高中阶段师资需求。

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一是做好教师培训规划,出台《常州市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2023—2025)》,增强教师教育的规划性、针对性、有效性,构建厚基础、破难点、多样化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围绕五育并举、五项管理、幼小衔接等领域,聚焦课堂教学、学科育德、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等内容,让培训内容更贴近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更贴近教师需求。二是实施青年教师AI场景化实操演练项目,发挥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优势,通过“看示范-演练-反馈-再演练”方式,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危机处理等教育技能,逐步打造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常州模式”。三是出台《常州市非师范专业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养方案》,依托高校及名师资源,实施非师范院校(专业)毕业新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帮助非师范专业新教师厚植职业理想信念,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增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

三年来,“双减”工作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坚定我们继续前行的决心,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减负、提质、增效,推进常州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签 发 人:完利梅

经 办 人:邓小进

联系电话:85681378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