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业人才高地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12-02 浏览次数:  字号:〖
 

0019

邹莹

关于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业人才高地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和认可。它通过将产业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6月,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职教名城的决定》,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加快构建常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职教名城。

  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建设培育工作,细化建设培育工作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在落实落细上级各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指导试点企业细化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涌现了天山重工、星宇车灯、容大减震等一大批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逐步形成教育服务企业、企业反哺社会、产教融合发展的新生态。立足产教融合发展已有建设成果,围绕打造产业人才高地这一目标。

  一、明确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推进方针。以龙头企业为产业典型,与学校形成二元主体,共同推动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等内容的实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为产教融合的推进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形成示范效应;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更易于与高校形成产学研联动,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发挥龙头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导向的优势,有效帮助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教育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发挥龙头企业产业主导的优势,方便产教融合真正融入产业体系,服务当下并参与产业未来规划,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人才供给。
  二、引导中小企业更多的担当实训基地的角色。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产业内分门别类且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清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也使产教融合更能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加速融入本地产业集群,凸显教育改革的效果。中小企业也能将长期以来对人才的渴望转变成投资于人的实际行动,解决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以学生为媒介,形成与高校之间的紧密联动,拓展创新渠道。
  三、重视生产型服务业的参与,重点关注数字领域。借助产教融合“教育 实践”的特殊模式,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着重培养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新型实用型人才,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人才为数实融合驱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并形成以数字经济为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根据不同主体,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政策。对于组建二元主体的龙头企业和高校一事一议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对于参与的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或税收减免等普惠性政策,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提高其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承担产教融合任务的数字服务企业,引导其与大型企业和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助力其承担企业智改数转、数字乡村、无人农场等关联实际应用场景的项目,加快新兴产业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专项助学金、奖学金、人才公寓等保障措施;建立评价机制,对参与产教融合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发改委

提案

办理

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

  第0019号的答复

  

  邹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业人才高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常州市获批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来,聚焦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高水平产教融合载体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三大行动,推动产教融合改革走深走实,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三年来,我市累计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89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建成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占全省1/5,常州市职业院校优质率居江苏省第一,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常州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经验获国家发改委肯定推广。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我们主要抓住五个“融合”:

  (一)产教规划融合。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布局和城市规划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联动实施的机制,将深化产教融合要求纳入到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体系中,在《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等重大政策中均明确了支持产教融合的措施。同时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科教城功能提升、江苏理工学院武进绿建区产教融合创新园区和钟楼区殷杏泰产教融合创新园建设,推进河海大学金坛新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溧阳校区等项目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职、中职等教育资源在全市各产业集聚区全覆盖。

  (二)产教政策融合。强化财政投入,整合产业、科技、教育等各类政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对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等支持力度,试点以来,各级财政已安排资金超过210亿元,为117家产教融合相关企业落实税费抵免1.13亿元。强化金融保障,试点以来,共有常州工学院、常州厚德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和企业主体产教融合相关项目获得银行低息贷款总额超30亿元。

  (三)产教机制融合。构建行业融合机制。鼓励院校联合龙头骨干企业组建行业性职教集团和高水平产业学院。目前,已建有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个,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2家。强化多主体产教融合联盟。目前常州工学院“一院一镇2.0”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等5个市级产教融合联盟已服务企业3000多家,每年技术成果转让200余项。积极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首批国家级新能源产教联合体落地常州,目前全市已打造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9个、市域产教联合体6个,建设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8个、市级产业学院27个。

  (四)产教需求融合。需求端校企共建专业机制,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科学规划和设置相关专业,全市职业院校校企共建专业超80%,专业设置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吻合度达86%以上,现有中高职专业设置100%对接地方产业。供给端专项资金扶持,对新设置的五年制高职专业、职教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最高给予5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累计资金额度1000多万元。

  (五)政校企资源融合。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落实土地资金等资源保障,中车常州“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积极落实惠企政策,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89家,投入职业教育超过1亿元,共计抵免税费超过3000多万元。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产业教授遴选行动,从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企业中选聘一批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产业教授,参与学生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目前全市已选聘产业教授103名,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6%以上。

  本提案提出的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引导中小企业更多担当实训基地角色、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参与、关注数字领域及制定扶持政策等意见建议,对我市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重点吸纳和落实。

  一是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继续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特别是重点关注行业龙头企业,将其培育成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注重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倾斜,特别关注对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的培育服务。在落实现有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各项支持政策基础上,对于省、市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项目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可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在政府投资补助、项目贴息、项目审批、项目核准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在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奖励申报等方面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建立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朋友圈”,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对试点企业在政策、合作需求对接等方面提供精准对接服务。继续遴选各类产业教授,鼓励企业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等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

  二是树立一批产教融合标杆性行业。聚力打造产教融合标杆产业,充分发挥市级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产教联盟作用,强化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协调推动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将新能源产业打造为产教融合标杆产业。支持在常高校深化与本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深度合作,复制推广常州大学“新工科”模式、常工院“一院一镇”产教融合模式,全面推进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级新能源产教融合联合体等建设,围绕我市“1028”产业体系,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一批产教融合标杆产业。

  三是提升一批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效能。支持常州科教城建设市级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好中车常州“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加快推进常州工学院中德亚琛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三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享实验室、培训中心和高端设备,提升产教融合载体效能。推动具备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加大各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降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签发人:严永志

  经办人:严萍

  联系电话:85681103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5月11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