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农文旅”产业集群品牌构建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11-14 浏览次数:  字号:〖
 

0009

陶可伟等6人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农文旅”产业集群品牌构建的建议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各地乡村积极进行IP挖潜,纵深农文旅产业链条,涌现出一批融合发展典范。然而部分项目也存在资源配置协调、品牌形象不鲜明、产业运作缺位等问题,导致项目黏性不足、体验感不强,无法形成新价值区域,影响产业集群整体效益的发挥。

  一、资源配置协调性弱。一是顶层设计缺失。部分地区虽然提出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发展定位不高、规划深度不够,农业、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同,与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耕文明、乡风文化等方面联系不紧密。二是基础建设薄弱。部分地区的农文旅发展专项资金不足,通往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质量不高,景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住宿质量、餐饮服务、停车场等不能满足需求。
  二、乡愁故事吸引力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文旅项目是通过故事情境将品牌传播出去,从而吸引受众关注。在全国农文旅IP品牌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讲好目的地故事可以让有生命力的种子破土而出。然而,我市一些农文旅项目缺乏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持续吸引游客。一是故事资源挖掘不平衡。部分项目侧重于历史故事、传说的挖掘和加工,忽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农村、新农人的故事,部分项目热衷于编造并不存在的故事、传说,或者与其他地区争夺神话传说IP;二是旅游“软硬件”两张皮。部分项目的乡愁故事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缺乏遗迹、陈设与之相配套,旅游资源“软件”“硬件”相脱离,游客对这些故事往往一笑而过,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更遑论留下深刻印象。
  三、产业运作能力弱。农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依靠输血模式下的换肤,必须提高项目的造血能力,因此其根本在于打造经济产业链的闭环。目前,许多农文旅项目未引入专业运作机构,未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未形成商业闭环,商业业态“小、散、低”。例如许多地区的休闲农业以小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形式自发存在,缺乏规划支持和经营指导,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串珠成链,推动融合发展。培育成长型的农文旅市场需要立足时代需求,根植本地文化基因,针对目标群体的新消费需求做好“串联”文章,编织一条全新业态的产品链,对地方传统产业以集中、连片、规模为目标进行革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多元素融合,集群发展。借鉴苏州吴江区震泽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项目经验,开展“互联网文、商、旅、农”融合,形成“形象—内容—体验—衍生”文化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农文旅产业集群的创收能力,激发地域活力和经济动力;二是深入挖掘、紧扣特色。借鉴广东省开平赤坎古镇成功经验,深入挖掘侨乡文化元素,并紧扣这一元素修缮侨乡特色老建筑、修建“做旧式”新建筑,将文化特色“软件”和建筑设施“硬件”紧密融合;确定文化基调的基础上开发特色街区,紧贴市场消费需求,形成集餐饮、酒吧、娱乐(电影、剧本杀)文创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娱乐街区,形式开放商业模式的闭环;三是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政、企、村、农多主体合力,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产业基金提供投资,村农深入参与,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讲好故事,营造情感体验。年轻群体是农文旅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对“乡愁”、对绿色生态有向往,十分期待有特色的农文旅IP符号及其品牌衍生品。一是打造有温度的故事链,引入专业文化传播公司,重点解决“谁来讲、讲什么、对谁讲”的问题,塑造一个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故事动人、互动明显的IP符号,打造沉浸式情感体验,使受众主动链接产品营销;二是讲好新农村奋斗故事,语言、图文、场景相融合,讲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故事和精神,让年轻群体沉浸式了解和感受祖辈、父辈在乡村大地上的奋斗史;三是讲好本地故事,相比老牌旅游乡村,多数农文旅项目并没有高知名度的“大IP”,新兴项目更应把“乡愁记忆”转化为能够引入共情的本地故事,打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体验”的IP品牌,让“山水相望犹记乡愁”优势互补,提升消费者的抵达欲与体验感。
  三、广种深耕,丰富产业链。在做好优化资源配置“串珠成链”,“讲好故事”完成受众吸附之后,还需要纵深产业集群,在全面满足消费者“游购娱住行”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品牌运作促进IP引流与变现,进一步扩大乡村供给,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例如,可利用IP影响力进行衍生品开发,依靠文化附加值带动农文旅品牌二次消费,例如承办会议、培训、研学、展会等,拉长扩宽产业链,实现线路串联、配套升级,使受众更广、经营模式更丰富,更加全年龄段化。

文广旅局

提案

办理

答复

  A

  公开

  

  

  

  

  

  常文广旅复〔2024〕56号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第212号的答复

  

  储荣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常州城市文化名片内涵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常州地处长江、大运河、太湖交叠的文化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史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常州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长三角文旅中轴建设,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禀赋,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是文明探源提振文化自信。深化对常州特色地域文化的研究阐释,全面启动常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编制完成《常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寺墩遗址、三星村遗址、金坛土墩墓群—仙姑村墓群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重点介绍常州寺墩遗址发掘研究成果,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等学术组织专程来常考察调研。2023年完成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验收59项,验收面积达6310万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4050余件(套)。全年博物馆完成文物保护项目10个,修复馆藏文物600余件(套)。先后编印出版《常州之最》《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大辞典》《江苏文化史(常州卷)》《寻踪常州老城厢》《溧阳文物志》等图书专著,办好《龙城春秋》期刊、“常州史志”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为延续历史文脉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加强保护赋能城乡共荣。持续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统筹实施总投资超300亿元的老城厢保护更新工程,合理有效盘活文物建筑、革命文物、工业遗产等各类资源。积极参与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保护规划(初稿)》《溧阳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2-2035)》等规划。充分发掘保护利用大运河工业遗存,相继举办了“2022年大运河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高峰论坛”和“2023工业旅游暨大运河工业遗产峰会”。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纺织博物馆、大运河记忆馆等运河沿线场馆展示开放,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让“工业锈带”转型“生态秀带”。连续举办12届“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常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建设等2个案例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创新案例集》。

  三是融合创新推动传承弘扬。2023年全市博物馆开展各类社教活动1200余场次,举办“三星村遗址特展”“文物中的宋代常州”等高品质展览60多个,惠及市民游客676万人次,促进文博游、研学游等新业态升温。常州三杰纪念馆“推进展教融合创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案例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红色1 N”实境思政课入选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电影《觅渡》在全国公映广受好评。溧阳红色水西片区融合发展项目获评江苏省红色旅游发展融合示范项目。对全市的71家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摸底调查,结合“百万青少年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举办全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举办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以及“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巡展等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江苏百件红色珍档”活动,“觅秋白足迹·寻文化之根”“重走革命路·致敬新四军”入选“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进一步展现常州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提升常州城市知名度。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就是在助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厚重文化底蕴和人文荟萃资源优势,在新的征程上更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研究保护,挖掘文化价值内涵。加强与宣传、文旅、党史、科技等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史志馆联盟等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高校、文史专家学者资源,从历史渊源、文脉传承、名人先贤等方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高质量开展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廓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根据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专项行动统一部署,厘清藏品底数,科学实施藏品修复保护。加大常州地方文化、地区特色珍贵档案资源的征集力度和广度,将收集进馆的档案进行规范整理与档案修复工作。

  二是做好展示利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全面推进常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指导寺墩、三星村、金坛土墩墓群等省级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标,打造一批弘扬“常州精神”,传承“常州文脉”,反映“水韵文化”,彰显“吴地古韵、江南雅韵、中国风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创性主题展览。积极参与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打造“三杰故里·红色名城”,积极推进“东坡行旅”“新四军东进北上”“百年工商”“斗米尺布”等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介提升“运河百景”“长江百景”,共同开展“江南水乡”(长江苏锡常段)文化特色挖掘提升和景观风貌带串联整治工程。

  三是加大宣传推广,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常州将充分发掘独特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山水资源,全面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文旅中轴,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常州实践”。根据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深化数字技术在文化文旅方面应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依托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媒介,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游览等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打造一批常州“云上观展”“线上遗址考古”“云游古城”等领先的数字文化体验产品。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常州文旅节系列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生动鲜活、通俗易懂讲好常州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感谢您对常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研究和关注。

  

  

  签发人:严俊

  经办人:陈永刚

  联系电话:85686352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4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