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创新,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
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注重发展核心技术布局,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实现“进口替代”。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载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建设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小牛电动智慧出行全球研发与制造基地,工人们在安装电动车中控系统,这个带有芯片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多维度采集消费者骑行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骑行体验。“这个系统被安装在小牛车辆的中控位置。通过中控驱动整个车辆的传感器,来确认该车在行驶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再把所有信息上传到云端。”下一步,企业将加强各部件的智能化开发,力争迈向同类出行工具第一品牌。
二、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融合发展。
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推动两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跨界融合创新取得突破。培育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注重制造与服务融合,大力发展和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引导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推动企业和金融服务、科创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市场链,提升价值链,做强服务链。树立融合发展思维,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发展工业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系统集成服务。要大力培育“三新经济”,发展壮大互联网经济,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要创新智能制造产融合作模式,多渠道帮助智能制造企业解决融资问题,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专业信贷支持。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智改数转”赋能。
2022年2月,常州市印发《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聚焦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夯实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智能硬件和装备、网络设施及安全等基础支撑,加大优秀服务商培育和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智改数转”各项任务加快落地落实。为此,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向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项目、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千方百计保护制造业市场主体,坚持奖励补助与降税减负“双向发力”,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措施,推动各级支持企业的各类政策落地见效。健全政策执行、结果反馈、检查监督等服务,为企业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
四、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当前,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总量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资源不匹配等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给予政策扶持,实施产业教授选聘制度,推出多种人才计划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蓄水池。职业院校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引进科技研发机构,帮助高技能人才搭建沟通交流圈,打造多层次平台,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技能提升场地,建设特色职教小镇,厚植高技能人才培养土囊。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领军人才,集聚一批掌握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智造人才”,培养一批专注专业、精益求精的“数字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