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05 浏览次数:  字号:〖
 

0230

刘卫国

关于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当前,常州坚定不移强产业,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乘势而上打造新能源之都,锻造动力强劲的长三角产业中轴,重振产业雄风。这既需要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等基础性实用型“塔基”人才。目前,常州对普通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明确目标,5年新增技能人才15万名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5万名,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3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达4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引导更多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造就一支庞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技能产业工人大军,对常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职业教育体系所供给的技能类型与生产需求错位,热门技能(如第三产业)培训饱和,而工业技能培训不足,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产技能与市场脱节,进入企业工作还需要再培训“回炉”。
  2.企业参与技能提升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鼓励技能劳动者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机制,缺乏鼓励职工钻研技术业务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3.技能人才收入仍然偏低,上升空间小,社会地位不高,技能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有些技能型人才,也不愿到生产一线技能岗位就业。
  4.企业自主开展的技能评价难以与政府职业技能评价有效衔接,使得产业工人难以获得畅通的技能提升与认定通道,从而无法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保障政策。

  相关部门积极联合联动,积极构建“教育、培训、评价、使用、激励”一体化的技能形成体系。
  1.有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源头上培养符合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工人。
  2.依托重点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重点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探索建设工匠学院,扎实推进新型学徒制,大力开展职工“求学圆梦”行动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质量。
  3.完善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支持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
  4.推动新时代技能人才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机制等政策措施在企业落地落实,切实打破职工职业发展“天花板”。
  5.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落实,促进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6.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协、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制度。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产业工人党员比例,推荐一批党员产业工人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龙城工匠、文明职工等先进典型评选向产业工人倾斜。
  7.把高技能人才纳入“龙城英才”计划、领导干部联系制度,让高技能人才也能享受全市人才政策红利。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