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号
|
0050
|
提
案
者
|
致公党界
|
案
由
|
关于加快动能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建议
|
背
景
情
况
|
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环节,虽增速明显,却面临着从传统发展向智能化转型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常州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引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碳纤维、石墨烯新材料等多个新兴产业表现亮眼,成为推动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传统制造业竞争激烈、市场要求提高导致常州许多企业结构性过剩,同类型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且生产的多为低技术产品,竞争力不足。
今年4月,常州市共有11家企业入选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经过智能化改造后,车间产值提高约70%,单位产值成本下降约20%,单位产值用工下降约50%,降本增效效果明显,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今年年初,常州市发布了《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改数转”,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基本普及;同时通过优化财政、金融等政策,用“真金白银”,增强企业“敢转”勇气。在常州市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常州制造业的“智改数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改革基础和前景。
|
问
题
分
析
|
我市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认知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理解、掌握、应用上存在一定门槛;
二是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缺失,企业用人成本进一步增加;
三是在“智改数转”资金投入方面过于谨慎,重视硬件设施升级而忽略了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能力分布失衡;
四是缺乏专业指导和经验借鉴,无法建立清晰的战略目标、详细的转型规划以及有效的保障措施。
|
对
策
建
议
|
1.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推行减负政策。大多数常州制造企业都处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困难时期,减少税收来增加企业利润既可以增加企业发展信心又能达到扩大内需并刺激工业消费的目的。因此建议政府可以着重于结构性减税,例如减免税收、降低税率、减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成本等。
二是坚持发展思路。我市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重困难,急需牢牢把握住这次新兴工业革命的机会,以稳固和加大现有优势,而转型和升级是唯一的出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增加制造的动力;鼓励制造企业从制成品转向增值产品和服务,都有助于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完善创新体制
政府应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常州经济的发展,逐步落实重要的产业技术研究,实现产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首先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制造业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强产品开发。其次可以以“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抓住这一机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引进外资和新兴技术,实现国际化发展。最后为配套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和营商环境。积极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园区,组织技术展览会和交流会,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建立良好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实现区域间、国际间技术领域的协作和交流。
3.有序推进试点
制造业智能化包括工厂的智能化建设、生产装备和过程的智能化建设、产品的智能化建设、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制造业智能化的总体推进,需要总体式规划引领和渐进式专项试点相结合。选择以软件、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专门试点,同时吸取制造业发达的浙江省的经验教训,根据试点效果及时调整政策,对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以引领更多的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
4.充实人才资源
一是定向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通过行业发展报告会等方式,引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能人才通过合作、入股的方式进入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同时,面向产业园等企业集聚区,以组织岗位培训、技能大赛和开展个性化指导等方式提升现有人才水平,以符合制造业智能升级要求。
二是广泛集聚具备自主研究能力的高端人才。企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旺盛,可以通过帮助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以共建实验室、产业学院等形式,广泛聚集具备自主研究能力的高端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5.健全智造体系
一是积极培养能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提供集成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基础,通过政府重点培养、过程指导、示范引领,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其他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进步。
二是鼓励有能力提供智能服务的制造商持续发展。鼓励拥有配套基础设施的制造商进一步发展,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提升利用先进装备制造生产线、高素质人才以及一系列智能技术的能力。
三是加大“互联网 ”技术的使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可以进一步整合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帮助企业开发新的生产方法,全面完善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