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养老事业所需专业人才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12-14 浏览次数:  字号:〖
 

0043

民革界

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养老事业所需专业人才的建议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万余人,占20.0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万余人,占14.88%。我市进入老龄化时间比全国早,老龄化率比全国高,老龄化形势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和长护险等项目,做好老年人优抚优待、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各项工作,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然而,调研发现,养老问题仍是我市老龄事业发展过程中老百姓“急难愁盼”的聚焦点,而养老事业所需的三类专业人才尤为突出,甚至成为制约“养老焦虑”破解、“养老自由”实现的关键点,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1.养老产业管理人才不足。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7家,各类养老机构120家,其中3家为首批五级养老机构、16家为三级以上养老机构。调查发现除医养机构外,大部分养老机构为民营性质,既有大型民企注资成立,也有全国连锁型养老机构,还有家政公司转型到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大多具有企业管理经验,但极其缺少养老专业背景或行业从业经验,导致养老管理问题频发。
  2.养老护理员长期严重短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养老机构床位2.5万余张,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8%,但养老护理员数量仅有3千余名,与上百万老年人口养老护理需求相比“杯水车薪”,其中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来自苏北地区或外省市,持证上岗比例偏低,整体职业素养不高,护理技术良莠不齐,又面临劳动强度大(如陪夜)、福利待遇低(如机构与护理员分成)、语言障碍(如听不懂常州话)、人员流动性强(如多是临时工),进一步加剧养老护理员的短缺问题。
  3.医养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医养结合是养老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其核心是医疗,关键是人才,但现阶段医养人才短缺情况极为严重,有数据显示全国层面从事老年医学者不足6000人,其中不少是从各专业抽调或转行而来,并未接受过老年医学专业培训,分布到各市的人数更是屈指可数。此外,基层医养机构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收入并未与市场接轨,偏低的收入直接导致医护专业人才或医学院校毕业生招人难、留人难。

  1.健全养老人才“全链条”政策体系。应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涉及养老事业发展的相关要点,加快构建分类引导、“引育用留”全链条覆盖的养老人才发展政策体系,重点健全各类政策、补贴、奖励激励、优抚优待等正向引导措施。积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民间等多方资源,形成全民参与的人才培育合力。如加速引进国内外知名医养、康养等养老产业龙头企业、机构和高端管理人才,引领我市养老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试点养老机构与社区合作共建,促进养老社工、义工、志愿者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等联动互惠,弥补养老人才紧缺短板。
  2.创新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建议以在常高校和职业高校为阵地,实施养老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战略,加快院校养老专业学科建设和招生培养,设立养老专业奖学金。支持民政与高校、社会组织等合作开设养老专业后续学历教育,建立市、区和养老机构(组织)三级培训机制,重点培养养老急缺的三种专业人才。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持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最美护理员评选表彰等奖励激励活动,并将结果与入职补贴、岗位津贴、积分落户、子女教育等政策挂钩。
  3.加大全科医生培养供给力度。明确职业发展晋升路径,保障待遇水平,重视全科医生的职业贡献,充分实现医养、医护融合的人力资源保障。制定整体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加强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安宁服务、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培养,依托本地卫生学校医养结合培训基地和高校医学护理资源,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素养的能力。同时,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力度,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医务人员与公立医院医护同等评定职称、同等享受继续教育待遇等落地见效。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