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号
|
0312
|
提
案
者
|
张翀昊等3人
|
案
由
|
关于扩大职业教育生源,提高职教毕业生留常率的建议
|
背
景
情
况
|
中国的GDP在2020年突破了100万亿,这是1978年的经济总量3600多亿的近3000倍。随着制造业红利的消逝,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从来不缺劳动力。但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企业的用工荒或者人才缺口,却常年存在。根据人社部2020年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蓝领工人缺口已达2200万,而且到2025年这个缺口将接近3000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
常州是产业大市,2021年,常州实现制造业增加值3657.9亿元,同比增长11.3%,高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位列江苏省第三,高于江苏省平均值5.7%,比重较上年提升1.2%。在此背景下,蓝领人才对常州产业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常发【2021】1号文《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达50%以上。”
|
问
题
分
析
|
随着常州发展质量效率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蓝领人才稀缺,技能人才难求”的现状已成为常州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
从我市职业教育供给侧,来分析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3方面比较突出的原因,亟需引起重视:
1、中职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影响生源流入。
中职教育是蓝领人才的后备军,我市初中毕业生逐年增加,常州2018年参加中考人数有3.66万人,到2021年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4.1万人,在未来十五年内仍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我市中职、中技院校教学资源多年未曾增加,事实上学位总量不足,既无法容纳逐年增长的本市新增生源,更难以吸纳外市生源流入,导致我市蓝领人才后备力量存在长期性总量缺口,且有逐步扩大趋势。
2、土地、财政资源紧张,难以支撑教育资源扩张。
随着初中毕业生逐年增加,需要更多的中职、中技校区。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具备较强的社会属性,但不产生直接利税,经济属性偏弱;对于我市本就稀缺的土地指标与财政资源而言,中等职业教育难以作为优先、重点支持对象,因此我市相关资源一直未能增加。
3、针对“留常率”的激励政策有效性不足。
我市2021年出台了“青春留常”政策,以提高全日制本科学历以上的青年人才留常,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全日制本科以上青年人才的留常率。而针对职业院校的留常率激励政策,则是采用了对职业院校整体留常率的数据进行激励,既没有直接鼓励毕业生留常,也没有直接鼓励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引导工作,致使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事实上并未改善我市毕业生外流现象。
|
对
策
建
议
|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减少毕业生流出两个方面,提高蓝领人才总量,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1、拓展资源,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全社会立体参与体系
目前,我市中职院校全部为公立学校,新增校区对财政压力较大。技工院校50%为私立教育,同时企业办学也受国家政策支持与鼓励,合适作为突破口。然而,社会力量办学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市土地指标稀缺。另一方面,技工学校的操场、食堂等资源,与大部分新建社区的公共资源相互重叠,若能将社区资源与办学资源合并(公共设施部分),则学校用地需求将减少40%以上(公共设施部分)。另外,我国法律规定,为解约公共资源,学校的操场等公共设施,可以与社区居民共用,因此也不存在法规上的障碍。建议在新建社区时,引入社会资本,统一规划技工校区,将社区公共资源与学校公共资源相融合,理论上仅需20亩新增用地,便可以新建一所2000人以上的技工学校,可以迅速扩大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我市容纳本地增量生源,同时具备吸纳外地生源的资源性基础。
2、改善政策工具,切实提高“留常率”相关政策的有效性。
建议在设计“留常率”相关政策时,以影响毕业生择业决策为出发点,面对关键人群、关键岗位,设置精准激励,提高政策工具的引导性、准确性、有效性,使政策工具对提高我市毕业生留存比例发挥更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