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2-18 浏览次数:  字号:〖
 

0070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17年以来,常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提出了“183”乡村振兴工作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21年8月,常州首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核心区建设;已揭牌的14个美丽乡村示范项目中,有9个为国家、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村数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溧阳天目湖—南山、曹山—瓦屋山、金坛长荡湖、茅山、太湖湾等多个业态丰富、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但必须看到,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在机制协同、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
  (一)“美丽”难以为继。从已建成的美丽乡村抽样调查来看,建设投资大多在2000万至2亿元之间,建成后的年度维护费一般需要新增150-400万元,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新增收入难以承受。
  (二)部门协同不佳。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政府部门及多方面法律法规。目前,各类法规相抵触现象仍然存在,未能做到“多规合一”;自然资源与规划、农业农村、水利、文广旅体、乡村振兴等有关部门政策各有侧重,重点村政策蜂拥而至,大部分村享受政策困难,政策的不均衡问题突出。
  (三)土改尚需深化。我市积极推进乡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工作,形成了诸如武进区三块地的改革成果。但实践中大量制度供给缺失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土地权利不明晰导致土地废弃、土地权益纠纷频发、土地用途转做他用等,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的有效推进。
  (四)文化浮于表面。美丽乡村千村一面,建设粗放简单,缺乏调研与传承。资源向乡村地区集聚的效应仍然不大,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仍大于“扩散效应”,空心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五)资源配置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提升所需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鲜有体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乡村建设同质化、重复化、盆景化现象严重。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此,建议:
  (一)高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方向和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与农产品商品化率,发展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大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等项目集成,合理布局乡村景观景点,完善旅游资源配置。四是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推广以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模式,发展以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农业互联网为核心内核的数字农业。
  (二)高质量开展制度供给改革。一是加大乡村制度供给改革力度,完善以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经营制度为代表的乡村制度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政策促进农村与城市,农村为企业的合作。二是鼓励基于股权等合作模式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各类主体协作、创新、共享,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解决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土地定价问题,确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土地估值、土地定价体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农户利益的均衡。四是及时调整完善“三权分置”框架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能边界,在延长流转期限、优先续租、控制地租等方面逐步赋予经营权更大的权能。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量举家外出、人口急剧减少的村庄,探索由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退出的承包权机制,提升农地实际经营者积极性与活力。五是改革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前提下,淡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经营性、公益性和闲置宅基地的边界,打通现有各种建设用地之间用途转换的通道。六是大力进行点状供地、混合供地试点示范。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在确保农用地面积不减少、质量能提高、地块明显扩大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各类建设用地的布局。
  (三)高效能推进部门协同。一要发挥集成效应,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会同财政、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广旅体、自然资源与规划等,建立项目资金会审制度,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建立专项建设中长期规划,淡化年度概念,强化持续支持。
  (四)高站位打造经费分摊机制。一是建立重建设更重维护的观念基础,加强科学指导,引导待建美丽乡村量力而行;二是加强对在建美丽乡村项目的再评估和指导,严控投入风险;三是对于已建成美丽乡村,建立“美丽”维持费分摊机制,由省市区镇四级财政根据村集体经济实力分档按一定比例予以奖补。
  (五)高起点构建文化内涵。一是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总规等向农村覆盖,多规合一提升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引领水平。二是探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梳理形成正负面案例分析,为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和未来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水平参考。三是树立生活美学的标准,回归人居本性,做好为乡村塑美形、为生活铸美魂,打造美美与共的大美乡村。四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加大对旧村落的改造力度,结合农田开发、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实施,推进耕地、林地、水地污染的综合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