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促进家庭医生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2-18 浏览次数:  字号:〖
 

0095

王秀

关于促进家庭医生发展的建议

  依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常政办发〔2017〕117号)的文件要求,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按照政策要求以及现实情况测算,1名家庭医生要服务到2000余名居民,但由于家庭医生人员紧缺、工作内容繁重,加之还要提供社区诊疗等服务,大都不堪重负。同时由于缺乏对家庭医生的正确认知,居民对其职责范围、服务内容存在不解以及误解,通常表现为不清晰家庭医生的职责范围、要求过高,最终导致需求和服务不能有效匹配,居民满意度、获得感不强。而供给侧也面临人员、资金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任务压力大,基层百姓不信任等问题。

  家庭医生项目落地实施效果未达到目标期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群众签约意愿有待增强:
  (1)由于宣传、解读不到位等因素,群众对家庭医生权属意识不足,签约意愿不强烈。
  (2)群众对家庭医生理解有误区,将其与“私人医生”混为一谈,要求做到随叫随上门诊疗,导致满意度不高。
  (3)家庭医生以签约率为指标,只有签约,没有服务,特别是个性化服务。提供的只有大众化的体检项目,没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咨询,更缺少医疗咨询、建立健康档案或疾病跟踪、提醒等点对点服务,导致签约人员获得感不强。
  2、家庭医生供给不足:
  (1)家庭医生数量不足,签约、服务居民数量过多,难以提供有效和优质服务。
  (2)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加上家庭医生还要提供普通居民诊疗服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积极性不高。
  (3)家庭医生培养周期长、流失率高,导致队伍不稳定,加重提供持续性服务和高质量服务的难度。

  追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长效目标不能仅仅依赖政策激励与服务供给主体功能的发挥,还需要遵循社会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同、参与、信任等内在规律。本提案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建议:
  1、从供给侧加强服务团队建设
  (1)留住专业的人:参照上海、北京等城市,提高签约医生收入水平,采取绩效工资补偿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增强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
  (2)增加服务的人:学习上海护理站模式,将社会力量纳入服务中来,适当放开民间医疗资质申请要求,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引入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服务,降低医疗机构在体检和与病患沟通、收集资料、随访过程的工作量,将更多精力投入专业领域;参照厦门“三师组合”模式(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引入健康管理师角色,负责联系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反馈病情变化等,降低医师工作量。
  2、提升群众的权属意识
  (1)加强家庭医生项目宣传:纠正目前对家庭医生项目存在的不解与误解,将基础公共医疗服务和专业医疗服务区别开来。并激励服务范围内的群众主动使用自身的基本权利,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讲座(线上、线下相结合)、报刊、传单等。
  (2)加强签约服务内容解读:加强签约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标准和期限等隐形权属意识对受众人群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显著的影响。
  3、增强签约服务实施效果
  (1)除体检服务外,定期提供更多的线上、线下沟通,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互联网(微信、QQ等app)、电话、上门等形式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信任感,建立长久联系。
  (2)加强服务个性化,针对片区居民基本情况,对某些重复或没有针对性的检查,进行更改、优化。同时转化服务概念,着重强化健康管理角色,加强健康教育、疾病随访和疾病咨询类服务。
  (3)完善服务的监督、回访制度,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介入公共卫生服务时,政府作为督导方,要对服务质量、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回访,从而树立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的信任与依赖。
  (4)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福强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有效将卫健、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划、项目、资金等进行衔接,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兜底线、保基本”,市场“拉内需、促消费”的思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家庭医生项目能够形成实质性开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