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低碳经济视角下常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2-16 浏览次数:  字号:〖
 

0047

叶霞

关于低碳经济视角下常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建议

  《巴黎协定》是人类文明史上针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标志性的国际法律文本,为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法律基础及参照。中国向秘书处正式递交应对气候变化文件并提出“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目标,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60-65%。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国际化智造化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发展定位,并提出“532”发展战略,这是在立足常州实际,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阶段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目标与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地标初步显现
  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占比达45.5%。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农机和工程机械等多个产业或产品国内领先;石墨烯、碳纤维、碳复合材料等先进碳材料的研发应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其综合实力领先全省乃至全国。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产出成效显著。“十三五”末,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达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8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67件,是“十二五”末的2.17倍。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3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3.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梯队体系日趋建成
  “十三五”末,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拥有营收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13家,超五十亿元28家,超十亿元、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为174家和1541家,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9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累计上市企业达71家,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城市20强;累计培育200多家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位居全省第一,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位居全省第五。
  

  目前常州装备制造业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产业层次还不够高
  目前常州制造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总体处于中低端,自主创新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核心工艺等对外依赖度高,像天合光能、恒立液压这样具有重大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较少,有影响的产品或品牌不多;未来产业抢位占位不快,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布局相对迟缓,对产业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的引领作用有限。
  2.智能制造引领作用还不明显
  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苏州16家,无锡14家,常州仅5家。2021年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中,苏州有31家,无锡有24家,常州只有13家;常州入选百强企业的营收总额为4052.12亿元,仅占百强企业的9.43%,其中千亿级企业只1家,500亿以上企业无。常州上市企业79家,而苏州204家、无锡170家、南京134家。可见常州制造业的地位及引领作用与苏州、无锡、南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发展还不够好
  制造业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还较大,绿色发展任务艰巨。要素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地均GDP与无锡、苏州等地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用地空间不足,常州市土地开发强度达到27.5%,逼近30%的国际标准开发强度警戒线。

  1.坚持高端引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是突出市场化发展导向,打造集群发展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中介组织组成创新联盟,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更多地由集群主体主要承担发展费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集群企业的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二是狠抓项目落地,以重大项目推动集群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树立“招大引强”鲜明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集中优势力量精准招商,以项目推动和支撑10大标志性产业链和10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
  2.推进智改数转,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一要加快推进产业装备的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以新一代智能技术,对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制造产业全过程的各类装备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实现设备互联,提升装备利用效率,夯实制造产业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二要加快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建设“四智领航(智能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的智能化示范工厂,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
  3.坚定绿色发展,提升绿色制造能力
  一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紧抓“双碳”发展机遇,以低碳、环保和循环为出发点,严格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落实国家对部分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推进绿色增长。二要加快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差别化激励机制,依法依规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扩大差别化价格实施行业范围,加大优质园区和企业的激励力度,倒逼落后园区和企业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