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分
析
|
(一)文旅融合发展缺乏高端顶层设计
搞好顶层设计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常州多数景点规模较小且分散,未能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体现不出常州的文化特色;较之于苏州的“园林之城”“东方水城”“苏式生活”等强IP品牌,常州丰富的文脉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未转化为城市IP,缺乏城市文化招引力,城市形象塑造有待聚焦。
(二)文旅融合创新有待深化
常州近二十年走出“资源创造型”旅游发展之路,通过“无中生有”打造了一批创新型文化旅游景区和产品。但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文旅融合型项目较少,缺乏现象级、网红级文化和旅游活动,“文化”“旅游”等业态创新尚未形成规模。
(三)文旅融合发展内生力、文化内涵不足
常州历经历史长河千百年的洗礼与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但常州旅游产业的文化赋能能力较弱,一些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品位,内生力、文化内涵不足,难以持久地对游客形成吸引力。
(四)重大文旅项目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
常州旅游业发展经历了艰难起步、大胆创新、融合提升的艰辛历程,先后打造了环球恐龙城、淹城春秋乐园、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等一大批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项目。但这些文化旅游发展项目的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较少,融资渠道不多,主要是常州民营文化企业少、规模小,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
对
策
建
议
|
(一)完善文旅规划,促进资源整合
进一步在规划工作上完善文旅融合引导,依循“勇争一流”的城市精神,立足常州丰富的文脉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定位常州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开展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按地域相近、内涵相关、业态互补、特色各异的原则规划布局。
(二)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制定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争取投资、多元融资工作措施,激发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二是向上争取国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对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双向融合趋势明显的企业加大产业投资政策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三是鼓励多元化的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的多渠道融合机制,支持一些条件成熟的文化、旅游企业上市,并进一步支持其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或旅游企业,采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增质提效。
(三)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彰显城市形象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定位常州城市文化符号,彰显常州城市文化特色,做足、做靓常州历史文化中特色篇章,打造常州文旅IP。一是弘扬传承名人文化,打造“运河名士之城”。注重修缮保护市内的名人故居、遗迹,以及建设纪念场馆。建设运河乡愁文化主题公园,加强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的保护和利用,加快推动分属天宁区、钟楼区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连片融合发展。二是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之城”。利用市委党校基础,挂牌建立瞿秋白干部学院,致力地方党校特色化转型,形成具有鲜明常州特色的党员干部培训学校,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通过革命传统教育作引领,带动四方之客来常州参观学习,扩大常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三是深化研究孟河医派,打造“中医颐养之城”。规划建设孟河医派博物馆,加强保护修缮孟河医派名人故居,引导规范、配套完善孟河古镇中医街区,强化孟河医派学术研究和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孟河小黄山旅游度假区,形成特色中医产业、健康颐养产业和旅游休闲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从而将常州打造成为“中医颐养之城”“长三角养生休闲创新区”。
(四)鼓励支持文旅创意,提升旅游供给新颖度
一是在科技融合上创新,重点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和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二是深入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引导并支持企业研发“智慧旅游”各类平台终端,重构业务流程,实现内容个性定制、景点导览互动、消费在线支付和体验即时分享等新型消费形态;三是打造文旅演艺精品,全力推动大型演艺项目建设;通过演艺节目、情景体验、会展交流等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