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重点提案]关于全面统筹资源要素,助推高铁新城高标准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9-29 浏览次数:  字号:〖
 


0116

九三学社市委

关于全面统筹资源要素,助推高铁新城高标准建设的建议

随着常泰长江大桥开工,江苏中轴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常州的城市定位提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江苏中轴崛起的战略要地,市委市政府应势提出打造常州高铁新城的计划,是常州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强力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的使命所在和发展所需。

常州高铁新城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东至江阴界、南至汉江路、西至玉龙路、北至S122省道,规划人口约42万人,总体定位为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基本成形、五年展现风貌的总体计划要求,当前高铁新城建设正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亟需重视:

一是线网密度不够、枢纽地位不强。常州北站现仅京沪高铁接入,规模为26线,旅客发送量远低于苏州北站、无锡东站等周边铁路客站,站点地位不高,对周边辐射力有待提升,且站点与奔牛国际机场联系不便,综合枢纽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二是制度桎梏未解、部门协调不畅。高铁管理部门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而新城建设的主体为属地政府,体制差异导致站城规划建设相对割裂,整合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同时高铁新城规划中高速公路下穿、重大油气管线迁移等项目均涉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目前相关沟通机制尚不健全。

三是亮点项目在建、品牌效应不显。随着923新闻发布会、926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与2020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的圆满完成,常州高铁新城知名度得到相当程度提升,但目前核心项目尚未建成,市场观望态度明显。

四是前期投入巨大、回收周期漫长。现阶段投融资渠道狭窄、模式相对单一,易造成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剧负债风险,加之新冠疫情影响,高铁新城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为继,亟需构建多渠道资金供应体系。

五是土地指标紧张、发展空间受限。根据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铁新城朝阳大沟以北地区存在大量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用地,且建设用地指标尚未覆盖到位,影响长远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京沪发展轴、鲁江浙中轴、沿江发展带等区域战略的带动作用,使高铁新城更好承载区域经济新要素的集聚,实现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基本成形、五年展现风貌的既定目标,为此建议:

一要促进四网融合,打造复合枢纽。一是加快城际铁路与市域铁路网建设。积极争取常州北站发车班次与运输能力的扩容升级;加快苏锡常城际快线、城市轨道交通34号线的建设,联通内外交通;对高铁新城与郊区、周边城镇组团间快速市域(郊)铁路(如常州北—扬中(泰兴)线、江阴2号线)进行提前谋划,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高铁北站的“四网融合”,构筑一体衔接的现代综合枢纽。二是建设以高铁北站为中心的综合客运枢纽。通过苏锡常城际快线建设,联通常州北站与奔牛国际机场,加强高铁北站在长距离出行中的转换节点作用。优化站区的交通流线组织,实现多种交通无缝衔接与“零距离”换乘。三是积极探索与常泰城际铁路的联运,发挥京沪高铁与常泰高铁十字交叉红利,提升常州北站在京沪高铁全线枢纽地位。

二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作。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站城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积极谋取与国铁公司等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的深度合作,在省级层面争取站城一体化开发试点,采取组建公司合股经营或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协调国铁公司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交通建设与区域城市开发的统筹发展,最大限度发挥站点的带动作用;力争从省级层面搭建与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中石化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协作平台,以便就工程设计、时间进度等具体事务进行对话,构建符合常州发展的建设格局。

三要加快核心项目,发挥触媒效应。高铁新城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城市触媒的带动,一方面应保障沙特馆、新龙湖国际金融广场、省常中分校等重点项目按进度推进,另一方面可尽快启动体育中心与专业会展中心的建设,吸引国际B类或C类赛事的举办,以带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影响。同时,在上海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双重辐射下,有目的地面向上海、南京进行定向推介,发挥高铁经济廊道效应,承接产业转移,寻求在新基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提升高铁新城在长三角两大都市圈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四要创新财政模式,纾解资金困境。创新财政模式,制定专项资金落实和化解方案,通过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股权投资、发行专项基金和债券、PPP项目申报入库绿色通道等方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充分调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公众力量积极参与高铁新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五要保障土地供给,完善多方参与。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级层面的基本农田补划与优化工作试点,尽早启动高铁新城范围内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的编制;另一方面,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落实高铁新城的建设空间,加大指标倾斜,留足增长空间。在人才引进、企业落户、购房优惠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建设体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