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市政协副主席赵正斌带领部分委员赴溧阳市,就食品小作坊集中治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目前,我市辖区内登记的食品小作坊580家,大部分在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生产经营面积主要分布在20-150平方米之间。针对这些食品小作坊的提档升级,我市正在积极打造高质量治理的“常州模式”。
委员们首先来到溧城镇八字桥村礼诗圩村。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这里游客日均达 2000 多人。特色食品展销厅则为游客推出了莲恋不舍、映日荷花、青春有藕等特色产品。产品都来自本村的小作坊,深受游客喜欢。
在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标准最严的溧城食品小作坊集中区,委员们了解到,集中区进行闭环式集约化管理,采取定期巡查和督查抽检相结合,把好质量“五道关”,包括原料进货关、加工卫生关、工艺标准关、质量检验关、产品追溯关,作坊食品加工从原料到成品得到有效监控。入驻商户普遍反映,环境更好、管理更轻松,还可以借助集中区平台,开拓批发业务,扩大经营规模。
我市已先后建成13家各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示范集中区,食品小作坊集中区从“一张白纸”、“盆景示范”发展到“满园春色”。
此外,我市争取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省、市“名特优”示范食品小作坊60家,打造50家“阳光作坊”,至2022年打造“名特优”示范食品小作坊100家,实现我市食品小作坊的全面提优升级。目前,全市已培育了一批传统特色食品小作坊群体,包括新闸萝卜干、横山桥百叶、双桂坊麻糕、郑陆脚踏糕、建昌大蒜头、焦溪扣肉、湟里牛肉、儒林羊糕、上兴米酒以及溧阳的扎肝、“三黑三白”等。
委员们充分肯定我市食品小作坊集中治理取得的成果并建议,要严格管理抓规范,将食品小作坊统一纳入管理;要压实小作坊主体责任,督促小作坊业主建立并执行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要加快实施智慧监管,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监管;要深入挖掘食品小作坊品牌中蕴含的饮食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内涵,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等,不断完善各方面共同参与小作坊提档升级的有效机制。(黄钰 周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