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教育界别组反映: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家庭脊梁和社会栋梁,是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在“全球本土化、本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世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以往学校和家庭分离与对立的观点将逐步被淘汰和摒弃,学校不再是教育的代名词,家庭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常州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的教育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构建家庭和学校共育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家校共育这一问题,市政协教育界别组的委员对常州市清潭中学、武进星河实验小学、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上海大宁国际小学等开展了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家校共育中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校共育的制度建设欠缺,缺少整体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学校教育相对封闭;教师的专业素质急需提高,需补齐家校共育指导这块短板;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发挥得不好;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庭对家校共育重视不够等等。
为此,建议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维度入手,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
一、提高认识,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1.提高校长的认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校长参加全国或省举办的“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议”“家校共育研讨会”等培训,或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全国家校共育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常讲座,拓宽校长的视野,提高校长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认识。
2.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要想做好家校共育的指导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观念。可以邀请国内教育专家来常做报告,也可以请常州这方面的专家做报告。
3.提高家长的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做好家校共育的與论宣传工作,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积极参与其中。
二、建立机构,推进家校共育有序开展
1.成立领导小组。建议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分别成立家校共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全市各学校设一名家校共育协调员,在镇(街道、园区)中心学校设一名家校共育总协调员,主要负责家校共育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2.成立社区家委会。在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及县(区)市级家长联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家委会的层级,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家委会,吸引镇(街道、园区)党委政府及社区领导干部加入家校共育行列中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纵横交错的家校共育网络。
3.成立父母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常州父母教育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全市家长自身素质。
三、创新载体,丰富家校共育活动内容
1.定期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可建立家校联系卡,每月安排一次入户家访、电话家访等活动,倾听社情民意及育子教子方法,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2.开设“父母教育讲堂”。依托常州电视台设立“父母教育讲堂”,定期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等面向全市进行公益讲座。同时,每年各学校开设至少4次不少于8小时的父母教育课堂,邀请教育专家做“智慧父母”专题讲座,并将每学期的家长课程及安排在网上公示,接受家长的监督和评价。
3.借助“互联网+”助推家校共育。如在微信公众号中设置班级风采、情感互动等栏目,展示学生的优势与特长。甚至也可将学生纳入现有的班主任和家长的QQ群,通过匿名或实名提问,针对学生们的疑惑给予及时的回应,从而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实现“一人问、大家答”的良性循环发展。
4.设立“校园开放日”。欢迎家长参观校园、进班听课或通过网络直播,让家长不受场地与设备限制地观摩各种班会、德育课程,还可以让家长通过手机以弹幕的方式参与到这样的课程中。
5.家委会成立育儿沙龙。交流分享育儿中的苦与乐,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导家长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专业性的教育建议。
四、建立机制,保障家校共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家校共育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确保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建立督导和评价机制。将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年终教育综合督导、校长职级制考核和家长满意度调査,并将家校共育和家长满意度与学校、校长、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把家长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提升的重要参考。三是建立交流展示机制。如建立全市家校共育工作总结会议制度,通过总结、展示、交流,发现和培育家校共育典型,促进家校共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带动全市家校共育工作整体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