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党建 >> 内容
 
[大观察]外地人决定上海自贸区成败
发布日期:2015-04-29 浏览次数:  字号:〖
 

  最近,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域举行揭牌仪式,自贸区“2.0版本”正式启动。接下来,上海市发改委还将发布《关于全市推广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实施方案》。
  可以看到,上海自贸区目前还是官方推动改革,民间参与不够。由发改委主导的“改革”,力度能有多大,令人怀疑。
  上海历史上只是个普通县,比苏锡常杭等颇有不如。如果没有租界,就没有上海东方第一城的地位,连有没有今天的上海自贸区都会是个问题。租界何以如此成功?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租界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桥头堡,而实际上,帝国主义们对租界是懒得管,而是交给商人管理,尤其是上海的英美租界。英美租界的管理机构叫工部局,像个公司,股东都是租界的地主。后来法租界也受此影响,“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职能与工部局相似。因为,在英美政府眼里,租界根本就没资格施行它们的法律。但,正是因为外国政府的放手让商人自治,上海租界反倒成为市场经济的典范之地。
  宽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外籍人涌入。俄国革命后,很多旧贵族流亡上海;希特勒当权后,数万犹太人涌入上海。可以说,当时的上海是外地人的机会之地、避难之所。
  试想一下,假如当时租界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对外地人的教育、就业、投资有这样那样的限制,上海还会成为奇迹吗?
  可惜得很,今天的上海对外地人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不少上海户籍人士抱怨、歧视外地人。在他们看来,外地人实在太多了,上海的人口要控制。当然,不止上海人,北京人也有很多这样抱怨。他们不懂得,外地人是他们的合作双赢的伙伴。
  上海、北京人口太多吗?经济学家周其仁最近发表《中国的城市化到了一个转折点》。他认为,“城市之所以成其为城市,就是在很有限的空间承载大量、多样、复杂也更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活动。这样看,城市免不了要用密度来定义。至于为什么人口、资源要在空间上凑成一个高密度形态,答案是积聚提升分工水平,而分工水平提升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城里人的收入。”“ 纽约曼哈顿上城……密度数值:每平方公里2.7万居民——这还仅仅是晚间住在此地的人,未计入数倍于此数、在白天从周遭地区以致全世界涌入的上班族、商务差旅人群、观光客以及来百老汇看剧的观众。论经济密度,曼哈顿每平方公里年产出GDP为16亿美元。”
  按曼哈顿的标准,上海的人口密度显然远远不够。周其仁还说:“静安区只7.6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3.1万人;2013年GDP为660亿人民币,合每平方公里14亿美元。人口密度高过曼哈顿,经济密度也很接近!……算下来,只要有40个静安区就超过全上海的经济总量。40个静安区占多少国土面积?不过大上海的5%。”
  周其仁说:“我们要明白,如果作为城市之核的市区,密度过低,城市集聚的能量不足,就断然难以通过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国民经济增长。”上海自贸区要想成为全国自贸区的样板,也必须有能力吸引无数外地人,否则,靠政府画图纸的改革,终是纸上改革。外地人的热情才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风向标,官员的规划不是。
  要吸引外地人涌入自贸区,最好的办法是提高企业家、普通人参与区域自治的程度,放开各个行业的管制,完全消除户籍障碍,完全放开生育,让土地等资源自由流转。如果能做到这些,上海自贸区一个小区域就完全可以相当于几个上海原来的经济总量。(作者:凌书岩)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