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提质增效 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市政协经科委、经济界、民建、农工、
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界、市政协提案委
工业经济是支撑常州发展的根本。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0亿元,超百亿工业企业已经达15家,有13家企业上榜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是常州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力。但近年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工业经济也正面临着产业结构日益偏重、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控污减排任务艰巨、大企业大项目不多等突出问题,我们正在被省内外一些与常州规模相当的城市所赶超。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工业企业的提质增效,既是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迫切需要,也是支撑常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也提出,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型升级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我们要牵住“牛鼻子”,着重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这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在领导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鲜明导向。围绕狠抓提质增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认为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大项目投入。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必须靠增量带动,才能使存量得到优化。要根据常州的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主动出击,精准对接,着力引进一批整车、整机、终端类大项目,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核心配套产品好项目,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招商过程中,要调动我市相关企业家、海归人才在国内外企业拥有的产品配套、人脉资源和渠道信息等资源,借力攻关,如汽车整车项目对地方工业的拉动作用极大,未来15—20年仍是快速发展阶段,常州具有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可以借助相关企业在整车厂的人脉资源,实行“猎鹰式”招商,通过政府+企业的努力,争取整车项目尤其是乘用车的整车项目来常投资还是有可能的。在招商政策上要重点支持与国内外产业龙头合作的项目,扭转“互相拼杀”的碎片化招商行为。要引导企业加大重大项目与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形成项目投入前后衔接、滚动递进的良性循环。
二、价值链延伸。产业高端化、品牌高质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终方向。去年底,市委、市政府依据我市产业发展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我们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如何让每一条产业链能快速地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其支点在于:龙头为先,建“链”补“链”。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龙头企业最有意愿、也最有能力进行转型升级。抓住龙头企业,还可以强化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专业分工,形成共享品牌价值的产业体系。如无锡以海澜集团、远东集团、红豆集团等企业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梯队,这些企业目前已加入了美国、欧洲大买家的全球价值链,还拥有对南美洲、非洲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的独立品牌。我市十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是产业高端化的重点,应予高度关注支持。
三、集约化运行。当前我市的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已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走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集群发展之路对常州来说尤为重要。建议:一要结合常州特色产业和十大产业链的发展空间需求,进一步优化全市的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和建设好轨道交通、光伏、工程机械、生物医药、LED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的集聚区。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域项目投入的调控力度,建立项目落地审核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同质竞争,确保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三要围绕做强做大企业,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联强靠大,推动裂变式扩张。大力推进产业联盟,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品牌共享、共同投资等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四要进一步强化各开发园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批与园区产业配套的功能性服务平台,提升各园区内的科技、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工业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四、新技术融入。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质增效的核心,合作创新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切实发挥科教城对全市创新创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江苏中科院智能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要在研发经费投入中增加设备的投入,通过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等载体加大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加大技改力度。重点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可采取相应的技改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着力提高技改投入的强度和质量,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模式在设计、制造、管理多层面的嫁接,实现产品、工艺和管理创新,是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5个,建议运用考核“指挥棒”在近两年内将省级以上开发园全部建成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区,通过3—5年的努力,将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进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全面变革传统管理和企业的运营方式,电子商务的快速渗透,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建议政府要应时而为,果断出台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政策意见,加大对企业家电子商务知识的培训和应用,促进生产、营销模式的转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五、绿色化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市的产业结构问题仍较突出,节能降耗、控污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对城市的生态文明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一是要强化目标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要在各工业开发园区建立绿色经济评价考核机制,细化分解落实节能降耗各项目标,逐月向社会公布。二是要利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从资金扶持政策、能耗倒逼政策、环境效益政策等多途径来支撑企业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引导企业自觉用环境技术来治污降耗。三是要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项目,加快实施低碳项目试点,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环保联动执法,始终保持对节能和环保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六、导向性服务。突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统筹性和导向性作用,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面对做大经济总量规模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双重压力,各级政府要在保持经济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不会带来后遺症的速度。一是在产业政策扶持上要更加突出转型升级重点。目前,我市的产业扶持资金总量已达8.2亿元,但分布于众多部门,且政策文件很多,企业难以全面了解这些政策信息。建议从市本级层面认真梳理各类专项产业扶持资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突出工业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求,归并整合重复交叉的项目,统筹管理、集约使用,做到保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同时要尽量减少和避免财政直接支持、无偿投入企业的行为,采用“扶持、回收、再扶持”循环支持模式,以政府财政资金撬动社会金融资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落实好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二是在考核导向上要强化质量、效益目标取向。建立和完善各类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及评价制度,将绩效管理及评价纳入政策制定全过程。要抓紧研究和完善现行对辖市、区、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的目标考核办法,增加对质量、效益指标的考核权重,如工业增加值、投入产出比、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利税率等考核要素,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测评考核,以此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常州经济的“升级版”。 (供稿:提案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