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内容
 
经科委: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与产业转型提升分析研究(摘要)
发布日期:2014-01-02 浏览次数:  字号:〖
 
  制造业作为常州的支柱产业,2012 年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52.9%,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常州制造业同样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形势严峻等问题,在高端化发展过程中竞争压力巨大。本课题通过对常州制造业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存在问题、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要突出重点、深化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的目的意义
  常州制造业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形势严峻、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土地环境等资源瓶颈日益凸现等问题,在高端化发展过程中竞争压力巨大。通过本课题研究,从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不同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助推我市制造业的提档升级和品牌塑造。
2、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通过对国际国内和常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论述加快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各专项规划,提炼出若干加快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和政策措施。
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采取会议、座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外出调研等方式,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了解,找出研究重点和对策。二是实证法。调研重在结合常州本地实际,以着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为目的,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我市产业转型提升。
3、研究的创新点和实际应用前景
  本课题历史地分析和研究了常州制造业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存在问题、面临机遇和挑战,从要提高对加快推进常州制造业高端化的认识,科学规划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促进发展终端产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放大品牌效应等方面来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力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助推常州转型升级。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进入“十二五”后,常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推进五大产业振兴三年计划、先后实施民营经济跃升和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两个三年计划、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鼓励企业创新争星做强做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狠下功夫,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持续加大工业投入,全面振兴五大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工业经济量质并举的发展格局,全市工业总产值在1999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后,201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613亿元。2012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31.3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轻工业1730.6亿元,增长12.8%;重工业7300.7亿元,增长12.0%。
2、主要特点
  常州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产业规模显著增长。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69家,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31亿元,工业增加值1967亿元。二是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980亿元、实现利税703亿元、实现利润428亿元。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止 2012年末,全市拥有“两站三中心”769家;全市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及加速器累计达64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9.4%。四是投资力度持续加大。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526亿元,全年实施总投资超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超过200个。五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2年,全市重点行业运行平稳,机械、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电子行业分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24.8亿元、2142.1亿元、1239.2亿元、787.1亿元、388.7亿元;电子、医药、服装等消费类行业稳定增长,实现利税分别增长30.7%、3.6%、37.4%。六是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全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4.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6%;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869.2亿元。
3、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常州制造业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是产业层次偏低;三是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五是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究其原因看,虽然我市一直致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全面振兴“五大产业”到“一核八园”建设,从实施“510行动计划”,到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结构调整的进展并不显著,甚至是越调越重,目前常州全市轻重工业的结构为2:8,重工业的比重明显过大,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节奏也不快。我市钢铁冶金、光伏能源等一些与政策环境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大多陷入了困境,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不完整、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难以产生强有力的拉升作用。
三、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主题,以制造业价值提升为目标,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方向,强化基地和项目建设载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产业,提升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产业链配套工程和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带动力强的高端制造业。
(二)发展目标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高端制造技术体系进一步发展,基础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高端制造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给率提高。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制造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制造产品,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和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三)重点内容
  经过系统调研,我们提出对加快促进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建议如下:
1、进一步提高对加快促进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认识
  结合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千企升级、推进产业链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对常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和转型升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认真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抓好落实,积极推进、创新发展。
2、加强引导,突出重点领域
  建议引导和推动全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注重规模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领域。新兴产业应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智能电网装备产业等;主导产业应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应突出提升纺织服装业、建筑材料业。
3、注重特色,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最大的优势产业,建议根据我市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发展前景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常州智能制造特色的产业定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尽快出台智能制造装备的专项规划。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常州成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智能装备制造名城”。
4、科学规划园区,构建产业集群
  以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名城”为目标,科学规划园区,强化园区的集聚功能,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建议重点推进特色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打造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22个特色产业集群。
5、完善产业链,促进发展终端产品
  建议完善产业链,促进发展终端产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形成一批对全市制造业高端化和转型升级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终端产品,完善产业链;打造重点产业链,围绕整车领域、新型材料、新医药领域、智能制造等领域重点打造10大产业链(简称“三车四新三智能”)。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配套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聚发展,促进企业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协同发展。
6、深化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突破口,开展以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能物流、智能管理为特色的国家级智能化试点工作;突出流程再造,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化工业软件、工业设计等,加快培育一批示范试点企业、示范项目、示范试验区和产业服务示范园,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智慧企业。
7、强化科技创新,突出核心技术研发
  建议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高端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和鼓励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升级“两站三中心”,加强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市培育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国家、省和市级示范企业。
8、放大品牌效应
  建议引导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省级及以上品牌、商标,提高产品附加值,放大品牌效应,引导社会资源向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集聚,做大品牌产业;选择一批重点名牌产品和品牌,运用各种资源加以宣传推介,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
同时,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狠抓重点项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集聚资源要素;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强力推进。建议要进一步落实保障机制。一是优化政策扶持。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计划及专项资金,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落实市级扶持“一核八园”、科技创新、工业转型升级等相关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做强做大和转型升级。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帮助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解决用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银企(保)合作力度,跟踪并落实银企合作项目到位情况,努力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三是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完善公共技术、担保和投融资、社会化人才、产品(技术成果)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引进一批海内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型人才和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人才(团队),重点支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拥有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实施技术产品产业化。建立校企深化合作机制,培养一批既掌握尖端技术又精通经营管理的科技型人才。
(本研究报告全文2万多字,现摘要刊载)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