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委员风采 >> 内容
 
朱静雅:加快我市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4-09-22 浏览次数:  字号:〖
 
  2000年以来,全市通过整合各类工业园区与工业开发区,以乡镇(街道)为依托,共形成了区域相对集中的41个乡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其中金坛市7个、溧阳市10个、武进区13个、新北区7个、天宁区1个、钟楼区2个和戚区1个。
  2012年,全市41个工业集中区共完成营业收入5813亿元,增加值1372亿元,利税483亿元,实交税金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2.1%、6.4%和8.9%。累计入区企业9803家,入区企业职工达77.6万人。营业收入超百亿工业集中区达21个,占51.2%,其中,溧阳市溧城镇和新北区春江镇工业集中区超过500亿以上,分别达到899亿元和710亿元;200-500亿元为7个,分别是钟楼区新闸街道、钟楼经济开发区、武进区湖塘镇、武进区遥观镇、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武进区横山桥镇和武进区横林镇工业集中区;100-200亿元12个,50-100亿元14个。
  一、我市工业集中区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集聚作用明显,规模持续扩大。全市41个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58.6万亩,已开发29.3万亩,已建成25.6万亩,以4.4%的土地面积产出48%的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企业集聚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随着集聚效应的释放,工业集中区规模也持续扩大,到2012年底,我市工业集中区营业收入总量比2009年增长78.9%,年均增速超过21.4%,超百亿工业集中区也由2009年的12个增加为21个。
  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提高。近年来,各乡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到2012年底,全市工业集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447亿元,集中区内道路、排水、供热、用电、照明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资源综合优势得以发挥。同时,各工业集中区重视标准厂房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工业集中区已累计建造标准厂房3194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标准厂房1279万平方米。累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85个,其中2012年新建22个,年处理能力达到117529万吨。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一批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落户投资,全市集中区累计项目投入达4470亿元, 2012年新增投入73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投入326亿元,有效提高了集中区承载能力,提升了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促进了集中区发展。
  三是经济结构转型,特色产业升级。各工业集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提升集中区的集聚功能与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集群。2012年,全市27个产业集群共完成营业收入3968亿元,实现增加值808亿元,实现利税337亿元,实交税金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24.3%、21.1%和19.1%。目前,全市27个特色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已占全部工业集中区的68.3%,投资密度和产出密度分别达到202万元/亩和274万元/亩,高出工业集中区32.4%和32.2%。。
  四是区域品牌创建初见成效。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培育了新北区孟河镇汽摩配件产业集聚区、武进区郑陆镇不锈钢管产业集聚区、武进区雪堰镇精密机械制造工业园区、武进区横林镇强化木地板工业集中区成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溧阳输变电产业、常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钟楼新型农机产业、武进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常州空港产业园(港口及工程机械)、武进新型色织产业等创建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武进功能新材料、新区光伏产业、工程机械等8个产业集群获得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去年,常州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市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空白。
  二、工业集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市工业集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成为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以及对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1、布局不尽合理,规划缺乏修编调整。一是多数工业集中区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部分工业集中区虽制定了发展规划,但规划制定后数年不作调整或只是局部调整,已严重滞后于集中区的发展。二是目前的工业集中区是在整合原乡镇多个工业园区、多种产业结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大部分工业集中区都是在传统乡镇企业集中区基础上由乡镇自行布局,开发建设,一个乡镇集中区多由两到三个甚至四个以上小型工业园区构成,如薛家工业集中区就由薛家工业园、机电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三块组成。部分乡镇集中区缺乏长远规划和产业定位,缺乏统筹性和前瞻性现象较为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没有真正发挥集中区效应,企业之间难以实现要素共享、优势互补;
  2、规模总量偏小,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集中区在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区域经济和发展速度影响,工业集中区出现明显不平衡性。一是全市缺乏千亿级工业集中区,80%的工业集中区规模处于50亿元到200亿元区间,百亿元以下集中区有20个,占49%,对区域经济支撑作用不明显;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集中区为数众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较短,企业关联度不高、产品市场份额较小,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要素制约矛盾凸显。多年来,各乡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有限的乡镇财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标准、高起点的硬件设施投入问题。目前,除横林地板、孟河汽摩配、西夏墅刀具、湖塘纺织等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外,其他集中区综合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另外,集中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集中区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集中区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集中区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用地不集约的现象。工业集中区配套功能不足与工业用地指标供给远远跟不上企业扩能和调整优化的需求,也无法吸引高端产业及优势企业的进驻落户,从而影响工业集中区的快速发展。
  4、运作模式滞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近几年,虽然大部分集中区成立了集中区开发有限公司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但具体运作还是依靠镇政府企管站或园区办直接负责,并未真正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在集中区的多元化投入、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并且,各级政府虽然认识到工业集中区的重要性,但与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相比,工业集中区在土地政策、招商政策及规费减免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导致集中区招商难,项目引进难,缺乏竞争优势。
  三、对我市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我市产业集聚工作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促进集中区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应根据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工业集中区现状,可优先规划发展部分重点工业集中区,调整完善工业集中区规划,滚动实施。一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总体部署,优化工业集中区功能布局、产业定位、规模效益以及环境评估,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制定、完善集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二是坚持以优势经济为依托的原则,根据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引导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做精;三是以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引导企业集聚、集约发展,以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四是对条件成熟的集中区,鼓励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的界限,进行整合和联合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集约资源,实现工业集中区高质量的提升。五是制定市重点工业集中区认定管理办法,发展一批、保留一批、调整一批、淘汰一批,对重点发展的工业集中区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鼓励和引领集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特色培育,推进集中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工业集中区发展的加速器。鼓励对产业结构优、龙头企业强、市场份额大、产业链条长、上下游配套全的工业集中区重点培育、整合重组和政策扶持,引导集中区差别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快特色产业集群的壮大,提高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聚集和品牌聚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育新北区春江镇和溧阳市溧城镇2个千亿级工业集中区,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产业和化工新材料3个500亿以上产业集群,培育一批100亿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
  3、整合土地资源,积极争取大项目入驻。一是吸引更多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大型项目落户集中区,争取项目列入省点供名单,想方设法增加土地供应总量;二是建立土地“退出机制”,做好区域土地盘活整理,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退二进三、保留厂房收回重供等工作,加大对集中区废弃土地、闲置土地的整理力度,对未达到协议规定投资强度、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经营效益差甚至濒临停产的企业,依法收回土地;三是采取置换等方式,努力盘活乡镇老宅基地、老厂房等存量闲置建设用地;四是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围绕集中区产业定位和行业要求,提高土地容积率,对现存的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进行提升整合,以推进多层高标准厂房建设为突破口,促使企业集中形式从空间布局上以点状分散型向片状、带状集中集聚转型,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聚焦扶持政策,建立工业集中区考评制度。工业集中区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重点扶持。一要发挥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优势,进一步聚焦各成员单位政策措施,统一认识,共同扶持重点工业集中区集约集聚发展;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资金对重点工业集中区的支持;三要完善现有全市产业集聚和集群运行监测系统,建立工业集中区发展考评制度,及时分析和动态掌控全市产业集聚发展情况,引导和促进全市工业集中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民革、农工党界别组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