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十二次主席(扩大)会议,专题协商《关于科学实施我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建议案》。这是今年初市委交办给政协的6个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市政协主席邹宏国出席会议并讲话。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市已先后平稳实施四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教育原有布局也面临城市人口形势变化、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挑战。进入“十二五”,按照“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思路,我市又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热点学校向新城区、周边乡镇辐射迁移,形成城乡联合的教育集团”为主题,编制了《常州市市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调研,从现在起至2020年,市区新建或原址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共计327所。虽然市及各区均已有布局调整方案,但所涉资金、土地等缺口很大,而教育现代化又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难点。为此,市政协以建议案的形式,对我市科学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提出建议。这也是近15年来市政协首份建议案。
建议案是政协就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某些重大问题,经政协常委会议或主席会议协商讨论,审议立案的,以政协组织的名义和正式文件的形式,向同级中共党委、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它是提案的升华,是高层次协商监督的重要形式,在履行人民政协职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份建议案中,市政协提出的建议包括:
加大财政投入,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一定数量的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市区教育部门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等方式解决,同时通过减免有关建设规费、扶持教育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专项教育资金投入。
其次,落实教育用地相关政策。
第三,各级各相关部门共建联动保障机制,增强科学规划布局中对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未来人口变化、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预判能力。
第四,采用刚性评价考核措施,用问责制为教育规划的实施保驾护航。
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与城市化进程及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的教育框架和学校布点,各区域、乡镇(街道)各级教育学位充足、优质教育资源大致相当,所有新建、改扩建学校均达省现代化学校标准。
邹宏国指出,只有切实制定好、实施好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才能更加扎实地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常州现代化。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喜中有忧,下一步必须更准确定位,稳中求进,科学组织,和中有为,整体推进。在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过程中,全市上下尤其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力实施、高质管理,特别是在规划的完善、定编过程中,应总体谋划、超前设计,统筹考虑城市规划总体框架,包括轨道交通建设等诸多因素,让规划真正着眼长远、惠及未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联动协作,强化工作考核,把规划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倾听民意。他要求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政协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多地聚焦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一民心工程,积极建言献策、传递民声、凝聚人心,为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副市长王成斌到会听取调研报告以及夏东民、刘月冬、恽朝霞、卢联珍等委员的发言,并向委员们通报了我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的有关情况,希望委员们继续关注我市教育事业,多提宝贵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市政协副主席居丽琴、朱晓敏、朱剑伟、杨平平、赵忠齐、陈建国和秘书长盛克俭出席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