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原籍浙江台州,1965年从南京熊猫集团调至常州宝马电机,担任技术职务。1995年8月创办常州祥明电机有限公司,而后逐步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交直流电机生产商,并与美国GE、日本松下等国际巨头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张国祥曾先后两次被选举为戚墅堰区人大代表,本次市政协会议,他被推选为市民旁听代表。)
作为市民代表参加政协会议,让我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了常州的发展状况和日后的发展目标。出色的成绩固然让人兴奋,可对于未来发展美好的预期更让人向往。
这其中,我想提出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飞速发展的常州究竟应该为日益壮大的外来工、新市民队伍做些什么?让他们在这个城市中享有和本地市民一样的权益,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让他们安于斯、乐于斯?
目前在常州,外来工已成为一线产业工人中的重要力量,如在我们祥明公司总数为700人的员工队伍中,外来工的数量就达500以上。我很难想像,离开他们的辛苦劳作,我们的企业如何能正常运转,更谈何取得发展?但另一方面,外来工队伍的不稳定和流失又是困扰长三角地区的一大“顽症”。就在几天前,一位天宁区纺织企业的老总告诉我,他们企业需要4000名工人,而现在能稳定下来的外来工仅有1000余人,现成的设备发挥不出生产力,企业濒临瘫痪。任何在异乡打拼的外来工,都渴望被这个城市所接纳。作为一名在常州生活了40多个年头的外地人,我有权利说,常州市民是平和而宽容的,乐于善待每一个同样善良的外地人,且做得相当不错。但目前大量涌入的外来工又存在着大量的现实问题急需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居住问题。比如说来我们企业工作的外来工当中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找不到住的地方而不得不“打道回府”,或者由于在周边找不到租住地,很多职工只得住到横山桥、洛阳、横林等镇。
令人欣喜的是,常州市各级政府已就外来工居住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例如青龙外来工公寓的模式就很值得推广。我一直都觉得,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特别是外来工队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石。一个更为大气和现代的常州应该把每一个外来工都视若珍宝,这也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