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五次会议 >> 内容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
发布日期:2016-01-13 浏览次数:  字号:〖
 
  基层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当前,我市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着“四个难”:一是人民群众对基层卫生建立信任难。人民群众往往嫌弃家门口的小医院,喜欢去挤看病又远又贵又难的大医院,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跟相对严格规范的大医院相比,在医生的医术和责任心,医疗机构管理、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基层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实施难。2014年,我市基层卫生机构门急诊量仅占全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总门急诊量的44.2%;农村居民在县域内就诊率为85.6%,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率为51.2%。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不足1000人次。大医院靠扩大规模、增加服务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对病人就诊流向产生“虹吸”效应。由于没有实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首诊的制度性约束性规定,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医保结算对分级诊疗调控杠杆作用不明显(如大医院住院额度远超基层),这就使大多患者就诊首选大医院。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管理平台缺乏链接,患者治疗和检查结果不能互认,增加了患者的不便和负担,患者往往选择直接去大医院就诊。三是基层卫生吸引、留住、用好人才难。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历低、职称低、年龄高的“两低一高”格局。另一方面,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务晋升、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人才队伍不稳定和后继乏人的隐患。四是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之间人才流动难。大医院专家通过医联体、对口帮扶、挂职锻炼等形式下基层毕竟是“一阵子”,不可能扎根基层“一辈子”。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在实践中叫好不叫座。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事关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此,我对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尽快出台我市全科医生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市、区两级财政应尽快设立基层卫生人才专项基金,重点加强以全科医学岗位人员和其他紧缺岗位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对基层紧缺卫生人才,适当放宽招考条件和开考比例。改变目前各区各自招录基层卫技人员的做法,参照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办法,将基层卫技人员招录改为市级层面统一组织招考。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纳入市级财政项目,对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学员要实行带编培训,按照编内人员落实薪酬待遇。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和定向委培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过市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门诊、会诊、带教、驻院服务等,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技术骨干人员到对口协作医院进修等形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
  (二)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动性和基层卫技人员积极性。改革总额包干制,推行按病种确定医保报销金额和比例;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经济统一由区级财政扎口,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实行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绩效工资分配比例,对完成核定任务且医疗业务增长的,对增长部分可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年增长调整机制,确保工资总量随着业务增长和物价水平、人员结构变化而逐年增加。将严格规范后的加班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班费、专家门诊费、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先进及成果奖励费、人才引进薪酬等开支,单独列于绩效工资总量之外。增加基本药物目录的灵活性,确保基本医疗和特色专科服务不受影响。调整手术分级管理一刀切的政策,对具备条件的基层机构适当放宽部分手术开展范围。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不同,实行分类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
  (三)完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对接协作,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师多点执业等制度。明确基本医保对象基层首诊制度,适度下调非基层首诊的报销比例。充分利用纵向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等分工协作机制模式,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上级医院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专家、专科门诊等预约转诊号源,基层转诊或预约挂号的患者,上级医院应免挂号手续,并优先安排专家门诊、优先安排检查检验、优先安排住院等;对下转患者,上级医院应提供患者在院期间的诊治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为基层就诊、转至基层治疗患者提供必要的药品供应保障。按照医院不同等级,合理确定慢性病治疗、康复和护理医疗服务价格梯度,有效引导患者基层就诊和优势资源下沉。研究制定双向转诊住院起付线累积计算政策,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报销比例和起付线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率纳入医保结算考核范围,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支付方式。充分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务实应用以及分级诊疗信息管理支撑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实现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医师多点执业要切实落地,鼓励医疗机构与医生之间建立全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元化的合同用人关系。配合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的实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诊察、手术等医疗服务价格。引导行业自我管理,建立医师诚信服务数据库,对医师执业实行积分管理;支持医学会建立健全临床医师专业技术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在执业过程中发生医疗损害赔偿或医疗事故的,按照合同约定的分担比例承担责任;推动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医师执业保险等。采取措施限制高水平专家医生到外院或者外地走穴或当“橱窗专家”的个人行为。
  (四)政府及其部门加强对基层卫生发展的规划和监管。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者的角色定位,有效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二是基本医疗服务“守门人”的功能定位,鼓励各中心充分发挥原有的医技水平,开展成熟手术和特色专科,努力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居民能够就近得到有效诊治;三是居民健康管理者的职能定位,加快推进居民健康的网格化管理。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严格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及时调整、退出不符合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非医疗技术类服务质量的考核,如:导医、就诊流程、医患沟通、回访、便民措施等。加大对基层卫生的社会宣传,加强政策和信息公开,引导和改变人们传统的就医观念和习惯。(作者:农工  夏阳   编辑:郑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