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五次会议 >> 内容
 
协调生产生活生态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发布日期:2016-01-13 浏览次数:  字号:〖
 
  “产城融合”的理念已提出多年,如何去理解“产城融合”是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首要问题。有一种理解是,产城融合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这是力图通过产业调整服务于城市的功能改造产城融合主要应服务于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新城建设,这就将目标定位于以产业区建设促进新城发展,产城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把产业园区精心打造成城镇社区,以体现通过城市功能建设促进产业区发展的要求。
  我们认为,“产城融合”的提出,主要还是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分离,造成了城市化的低效率和产业区不能持续发展的窘境。因此,在新城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树立产城共生共荣的理念。毕竟,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没有非农产业支撑的城市,只能是“空城”;而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的产业也只能“空转”。在“产城融合”中,要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之间的互促关系,既要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升提供经济支撑,更要以城市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两者共同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1)产城分离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远离城镇和生活区,不少工业区交通不便,空旷寂寞,人气不足,与工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很难发展起来,客观上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2)产城融合缺乏相应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措施。虽然目前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产城融合发展,由于产城融合涉及多方面的政策,针对目前的产城分离现象,特别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机制、政策和措施,推进产城融合还需要漫长的过程。(3)部分地区产城分离现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随着部分地区大型居住区和大型动迁安置房的建设,使得原本就显得萧条的城镇变得更加萧条,造成大量的房屋空置。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理念的偏差。实行各功能区的分隔布局。其好处在于分隔布局,一方面有利于相同、相近的用地便于联系和协作,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功能不同的用地相互干扰以及土地使用的混乱,缓解了工业生产污染带来的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这种传统的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对于传统工业来说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城市产业的退二进三,产业区和其他城市化地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将从相互干扰,变为相互衔接,产业区的发展也面临空间布局上的转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完全可以融合在居住区内,从而使传统居住区中居住与城市其他职能的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加大,工作与居住环境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还是沿用原来的“功能分区”理论,必将制约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种理念的支配下,居住基地选址与城镇体系错位,一定程度上延缓产城融合的进程。二是建设策略上的不恰当。首先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人为地将产业园区与新城剥离开来建设,将毗邻新城的工业园区单独规划和管理,单独计算用地指标。这样,不仅为未来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和产城联动留下先天隐患,而且助长了土地的粗放利用。其次在公共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经济收益较大的商业、商务办公设施建设速度较快,公益性设施建设较为缓慢,以及重“商业”轻“公益”情况等现象较为突出。就我市来看,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后,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再次由于不少购房者仅将郊区新城的置业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手段,导致房屋被大量空置,人气不旺,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的局面,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产城融合是常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更是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围绕如何推进产城融合,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产城融合发展观念。要切实改变先生产后生活、先产业再城市、先经济发展再社会建设、先区内后区外的旧式开发区发展观念。就我市而言,不能就开发区论开发区,而要将开发区置于整个区域背景,从游离于中城市发展体系之外的“产业孤岛”,向具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与配套的第三产业的新城转型。在此基础上,注重规划的融合。加强开发区与周边城镇的统一规划,尤其要做好开发区周边地区的结构性规划,指导地区的综合开发。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空间整合策略,在园区与周边地区(包括城镇地区)之间以及园区内部各组团之间实现规划上的衔接。要注重实现“职住平衡”和各种功能的协调。在指导思想上,可借鉴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想完善现有规划。例如,在一些无污染的产业园区内可适当吸引人口入住,增加一些住宅开发;业态以小户型、人才公寓为主。在道路系统上,可适度加密路网,核心区采取小街坊开发,强调功能混合。在开发强度上,可适度提升核心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要推进功能融合。产业园区除了做到产业集中外,还要积极追求复合功能,逐步将城市功能有机融入,使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游憩区、配套服务区融合,这样,既可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也有利于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二)建立产业增长发展的内在更新机制。要认清国际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资源禀赋约束,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招商选商。要借鉴“亲商”理念构建好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生活软硬件环境设施。要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就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要素瓶颈和约束,加快建设一些产业公共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探索建设关键要素供给保障机制,鼓励并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带头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母基金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孵化项目载体建设方面的支持,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动态结构体系和内在更新机制。
  (三)在经营城市方面下足功夫。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城镇在区功能优化、生活配套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和品质文化塑造等软实力方面的综合表现。要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全局发展的高度,从经营城市的角度,前瞻布局城市功配套设施优化,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和人性化,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要积极引进一些有利于提升城市匹配产业发展能力的要素保障项目和创新载体项目,营造好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氛围。(作者:民革  周克俭   编辑:郑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