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提升在常高校大学生留常就业创业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05 浏览次数:  字号:〖
 

0199

郑剑锋等8人

关于提升在常高校大学生留常就业创业的建议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而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就是高校毕业生,其就业地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人才流动和地区发展。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留常问题不仅关系到常州人才资源的配置问题,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各省市如何引才、育才、留才,成为重要议题。近年来,常州市不断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了“天下英才汇龙城,创新创业在常州”的生动局面。常州市努力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让更多敢创新、勇创业、善创造的青年才俊选择常州、扎根常州,成为驱动城市未来的强劲“后浪”。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城市精彩蝶变,就需要凝聚大量青年人才,高度重视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特别是驻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引导驻地高校毕业生留在常州就业创业。

  常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启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征程,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如何帮助我市留住区域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进而缓解人才流失现象成为当前亟需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我市在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常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
  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留常吸引力不强。由于常州收入水平与周边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薪酬待遇比较高的周边地区的城市就业。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是个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也是市场配置资源下追求效率的体现。这就意味着,经济越发达地区,越能吸引更多人才。从流入地来看,各地市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留在江苏的毕业生中,到苏南就业占63.90%,约21.6万人;苏中就业15.68%,约5.3万人;苏北就业20.42%,约6.9万人。留苏就业的江苏毕业生中,南京有约7.98万人,苏州有6.58万人,第三位的无锡有3.39万人,常州只有2万多人,常州市在留苏就业的江苏毕业生人数中与周边城市仍有差距。
  二是高校毕业生能力与企业要求错配。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课程把更多的教学注意力放在了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上,忽视了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也并没有教授学生就业后的就业素质,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看,由于外界对学生缺乏正确、积极的就业引导,也就导致了学生自身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求,容易形成悠闲安逸的心态,一旦出现求职困难或再次求职时,毕业生将出现“慢就业”、“缓就业”、“暂不就业”现象。
  三、人才政策和学生就职就业的信息不对称。近几年,常州人次政策、常州人才就业补贴等政策不断重磅推出,但是在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等政策制定部门流传广泛,在社会上知晓率一般,尤其是高校、企业、协会、人力资源、外地上学的常州人等领域,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家门口的好岗位,只能将就业选择扩展到其他城市。

  一是开展精准持续的政策宣传活动
  政策精准宣传不仅要C位出道、与时俱进,更要A级标准,打造5A级常州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在哪里,政策宣传就到哪里;毕业生在哪里,岗位招聘就到哪里。由人社部门分管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到高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介绍常州市产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增强驻地高校学生对常州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推动驻地高校毕业生留在常州就业创业。
  同时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相结合,邀请当地龙头企业人事部门进校宣讲,进一步密切校企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发挥高校在引导毕业生留常州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
  定期开展新媒体宣传,尤其是在科教城等高校密集区,除了关注高校就业网站、公交地铁站台宣传栏传统宣传渠道,还要关注新媒体,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并充分利用常州金保系统、常州人才地图,通过大数据实名制精准锁定应届毕业生、未就业人群,周期性主动推送岗位和常州各项人才政策,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助力常州引才留才。
  二是全方位助推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
  落实落细助企纾困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就业吸纳器作用。贯彻落实“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和“人社助企纾困12条”等政策,全力援企稳岗,帮助企业面向毕业生进行岗位开放,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发放社保补贴、向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迅速落实“苏岗贷”政策落地。
  组织就业实习加强企业与在常高校大学生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吸引有实习意愿的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确保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学生都能及时参加就业实习。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参观工作环境、生产过程感知常州发展活力,吸引更多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在常州。同时用足用好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参加就业实习人员,给予就业实习经费。
  开展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和就业帮扶工作,“一人一档”做好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介等跟踪服务对属于城乡低保家庭等六类困难群体的高校毕业生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等“一对一”就业帮扶。
  三是长效关怀在常高校大学生,提升对常州文化的认同
  在常高校大一新生开学报到之前凭录取通知书等提供文旅消费优惠券,使外来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在初到常州时就能有机会对我市风土人情有个沉浸式的体验。
  利用高校开学季,邀请陈书记、盛市长等领导走进“开学第一课”,讲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常州市主要产业布局,使新生一进校就可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留常毕业生相关政策,埋下留常就业创业种子。
  同时在节假日针对在常高校全体学生发放文旅消费优惠券,鼓励高校学生走进常州文化旅游区,通过深入挖掘常州作为老工业城市的工业文化底蕴、历史传承,让他们了解常州文化、亲近常州文化、爱上常州文化,充分感受常州历史人文情怀,增加对常州的认同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