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让常州碑刻活起来,走近大众滋养心灵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05 浏览次数:  字号:〖
 

0200

陈满林等2人

关于让常州碑刻活起来,走近大众滋养心灵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共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先人留下的碑刻是标识性历史文物,具有独特的艺术思想价值和凝心炼魂的历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蕴含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元素。按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常州,有着3200余年文字记载和2500余年建邑史,2015年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碑刻是常州城悠久历史的最直接见证,记录着古代常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慈善公益等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丰富。它远离公众视野,却紧扣城市的“根”与“魂”,是传承城市文明的不可再生资源。

  据走访调研获悉,碑刻类主要分布于文脉高地老城厢、大运河(常州段)沿线和各文博单位,常州高等艺术职业学校、侨裕集团、薛家东坡酒店等单位藏有不少珍贵石刻。加之,城市建设和考古出土的,以及散于民间庙宇、祠堂、园林的碑刻,粗略估计数量当在千件左右。其中极具文化价值的古碑石刻有:盛氏拙园义庄碑刻、全闽会馆碑记、孙慎行挽诗碑、洪亮吉墓志铭等。
  近年,市文化部门与民间人士共同努力,在碑刻保护利用方面花费精力心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市文保中心共收录碑刻200余方,其中老城厢区域碑刻全部收录,碑文抄录、点校完毕;金坛完成区内碑刻遗产系统调查和研究,集结出版了《金坛碑刻集》;溧阳围绕“淳化阁帖”陆续出版了《淳化阁帖溧阳本溯源》《淳化阁帖溧阳本存世拓本考辩》和《淳化阁帖溧阳本》;武进区博物馆藏碑基本完成碑文抄录整理。
  但考虑到全市现存体量和存续状态,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无法近大众。由于时代久远、知识断层和阅读习惯等因素,没有专业介绍辅助,今天大多数的市民和游客已经很难阅读碑刻文本的内容,遑论理解背后的故事、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二是分布分散,保护难度大。三是保护力量不足,研究力量薄弱。武进、新北等偏远乡镇的散存碑刻尚处于能收尽收的层次;茅山乾元观雷接碑、乾元观记碑(明)字迹依稀难辨,急需抢救性保护;而刘氏宗祠的“刘泳如风雪行军图”今流落宜兴,“江湖汇秀”已消失,“档潮碑”“洪都会馆碑记”“通济桥碑”“保合堂记”等碑刻残损断裂,流落薛家、殷村等地。横向比较,周边的镇江、苏州、无锡等城市已相继成立碑刻专题博物馆,培养了一批碑刻保护研究的有生力量,在研究领域不断有学术成果涌现。

  科学合理的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只有让常州的碑刻活起来,走进市民游客的眼中、脑中、心中,滋养当代心灵,才能使广大市民更好地认识到碑刻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从而增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自觉,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1、让常州碑刻活起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文化价值、知名度、关注度为标准,筛选出一批“三高”碑刻,优先开展历史考据、创作背景、人文故事、工艺水平和文化艺术的分类研究,编写科普类文化产品,供传统媒体、新媒体登载传播,扩大宣传覆盖面。与时俱进,跟随文博发展趋势,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碑刻“云展示”,可以在客流密集的文物附近添加二维码,使无声的文物讲述自己的故事。讲明发展脉络和文字内容,展现龙城悠久历史;讲清史料、文物和艺术多重价值,彰显深厚文化底蕴;讲透人生哲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2、规划建设市级专题博物馆。利用县学文庙遗址建设专题类碑刻博物馆是国内目前通行的做法,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无锡碑刻陈列馆都是此种模式。且常州文庙大成殿南侧庭院已建有小型碑廊,壁嵌明洪武七年《常州府武进县重修儒学记》等碑刻24方。建议征收县学街一侧文化宫建筑,与县学遗址连成一片,进一步拓展建设常州碑刻博物馆,填补苏南城市碑刻馆独缺常州的遗憾。同时,为“沉睡”在库房或散落乡野的碑刻提供展示平台,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素材,为高质量建设运河文化长廊,为老城厢与“两湖”创新区“双星闪耀”增添文化魅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