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委会工作 >> 社会法制与民族宗教委员会 >> 内容
 
如何解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三难”?市政协汇聚多方智慧专题协商解民忧
发布日期:2023-06-12 浏览次数:  字号:〖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普遍加大,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精神障碍患者属于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如何妥善的安置、治疗、服务、管理好这类特殊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研发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存在发现难、管理难、疾病负担重“三难”。近日,市政协就此召开专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广泛凝聚委员等多方智慧,力争推进解决相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
  多措并举合力促发现
  针对患者发现难的情况,我市今年推进了多项举措,包括督促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报告病例信息、设立工作专班等,对专科医院新发现的患者,一对一核实后纳入规范管理,截至5月31日,报告率已经有所提升。
  “如果发现并纳入规范管理,通过规律服药和康复治疗可以达到病情稳定甚至回归社会;如果不被发现,又没有规范治疗就随时可能成为肇事肇祸的隐患。”市卫健委疾控处负责人陈聪介绍,“但是,有的病例不愿被报告纳入管理,怕一旦被打上精神疾病的标签影响前程,尤其是青少年。”
  今年以来,我市针对不愿被报告管理的患者,由诊断医生和社区(村)帮扶关爱小组分别进行沟通劝说,尽可能提升其依从性。
  委员们建议,继续夯实基层防治服务网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社区(村)患者关爱帮扶小组作用,由政法、卫健、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形成合力深入社区摸排,解决基层找不到、管不住病人的问题。
  夯实基层力量强管理
  当前,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模式是这样的:患者被专科医院诊断和报告后,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纳入社区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一名精防管理人员负责对其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督促其规律服药,评估其风险等级,了解监护和康复状况。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相比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普通慢性病人要难管得多。
  虽然,我市已经在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增加精神科执业医师数量,逐步在基层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满足患者在家门口就医的需求。但是,基层精防管理人员缺乏仍是现实问题,一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一名专管人员,可能要管上百名患者,而且还要兼职负责其他慢性病管理工作,常常力不从心;对于患者来说,基层医院提供的服务可能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导致部分患者的配合度较低。
  委员们认为,要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工作人员在病例发现、随访、管理和转岗培训的补助奖励;并提高精神卫生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增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安全感,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稳定精神卫生工作专业队伍。
  推进一体化服务减负担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差,去年11月,医保出台新的门诊特殊病保障政策后已有重大调整,重精患者就医费用负担问题已经从政策上得到大大缓解。
  “所有重精患者只要诊断就可以办理门诊特殊病补助,而且住院治疗和患病时长不再作为限制条件,门诊诊断就可以办理;门诊特殊病的用药治疗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常用药,且不设限额,可以极大的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陈聪说。
  不过,虽然费用负担解决了,重精患者治疗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仍然很大。患者即使办了特殊病补助,仍需每个月到德安、904医院等专科医院才能用医保卡配到药,有时来回要花半天时间,非常不便。有些患者或监护人因嫌远嫌麻烦,干脆就不配药不吃药了,导致病情不受控制。

  就此,委员们建议,要用好保障政策,推进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下沉,向专科医院和基层精防人员传达新的医保政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推动专科医院与基层医院有效衔接,让患者在专科医院诊断、认定,当病情稳定期可就近配药,既方便患者在家门口就医取药,也方便纳入基层精防网络管理,提升服务便捷性,形成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服务模式。

  另外,委员们还提出,要对企业家、企业工作人员等患者群体进行重点干预,鼓励企业配备精神咨询师;要以家庭为单位对重精患者进行帮扶,引导家庭成员学习相关能力、参与有效管理;同时通过紧缺型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提高我市应对重精患者的技术能力水平。(供稿:社法与民宗委  编辑:黄钰、张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