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争取高校资源丰富课后服务课程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2-23 浏览次数:  字号:〖
 

0365

常丽杰等6人

关于争取高校资源丰富课后服务课程的建议

  自常州市开展义务教育段课后服务以来,我市积极推广实施课后服务“5 2 1”模式,在指导学生作业、组织社团活动、开展体育锻炼、组织专题教育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机制,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点赞。

  与此同时,调研发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特别是社团活动的开展上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社团课程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社团教师基本上是学校在岗教师,所开设的社团课程也是根据教师所学专业或个人特长而定,绝大部分学校开设的都是大众化、普适性的课程,缺少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即便有学校能开设此类课程,未能形成全面开花的缤纷局面。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缺少专业师资。
  2.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社团数量的需求。社团课程指德育、文体、科普、艺术、劳动、阅读、影视欣赏、国防等兴趣课程,因此结合教师专业,社团教师主要是由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在担任社团课程的同时,还要承担其它课后服务工作,大大增加教师1天的工作量,教师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报名所需开设社团的数量需求,因此就会形成1个教师带不同时段的2个社团的局面,也会出现社团教师由非专业的教师担任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的质量。

  为此,建议我市依托高校共建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发挥高校思想高位和学术前沿的优势,把智力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生产力”,“打开”学生未来教育。
  1.双向选择,共建课后服务共同体。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各高校根据中小学生特点,结合高校专业特色,资源优势,提供“课后服务课程供给清单”,供义务教育段中小学选择;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提供学校介绍及“课后服务课程需求”,各高校结合地理位置、辐射区域、需求对口等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合理选择共建学校。共建采取“1 N”模式,即一所学校可以选择和若干所学校进行共建,既可以最大化实现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也可以避免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不便利带来的影响。双向选择确定后,进行“课后服务共同体”签约仪式,并进行课程基地的挂牌。
  2.师资供给,丰富课后服务优质课程。各高校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遴选优秀教师、学生,建立“课后服务资源库”,和共建学校明确提供课后服务的课程、人员、时长、频次,定期组织“资源库”中的优秀师生走进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共同参与课后服务。高校师资力量的输入,将带来双赢局面,高校可以将中小学课后服务作为高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也起到宣传高校的效果;中小学通过高校资源输入丰富课后服务优质课程,也减轻了中小学教师一天的工作量。
  3.资源开放,扩展课后服务学习空间。鼓励高校开放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共建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安排课后服务社团学生走进距离相对较近的高校,开展参观、学习、体验活动,为中小学生创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同时让中小学生切身感受常州高校的文化底蕴,体验大学生活,从小励志高校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