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找准定位,创新举措,着力提升我市基于智能制造企业人才培育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12-29 浏览次数:  字号:〖
 

0045

王寅

关于找准定位,创新举措,着力提升我市基于智能制造企业人才培育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机遇,努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着力推动我市从全国智能制造重要生产基地向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发展。在智能制造的新发展形势下,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型经营管理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专业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人才已成为重要紧缺资源,加快基于智能制造的企业人才培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人才培育政策环境;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育活动;有序开展智能制造急需紧缺人才专项培养工作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储备实施得到了较好的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这些举措与整个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再一方面还没有真正把企业人才培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所以“补差式”、“追赶式”、“偏差式”的投入,仍然使我市智能制造的人才培育工作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培育服务市场不够成熟。现阶段,企业对培育工作愈发重视,但受企业内部培育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等因素限制,对专业培育机构依赖性较强。然而,我市各类人才中介机构虽不断涌现,但是中介培育机构水平良莠不齐,且多为短期培育,培育服务市场总体上还不够成熟,培育质效水平偏低。

二是职业院校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量不断扩大,加之人口增长减缓,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培育的“蓝领”逐年减少,致使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职业院校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均难以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抗衡,直接影响现代产业技能人才培育质效。

(一)强化培育模式创新,增强人才教育培育效能

针对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专业工程型人才、信息安全人才等不同培育对象的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动态前沿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提升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示范性和时效性的多层次、多维度培育。在传统培育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开放式教育培育新模式,提供远程教育培育、体验式考察、沙盘演练等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学员积极性,扩大培育受众范围,提升培育效能。

(二)构建培育基地网络,提升人才培育覆盖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源向人才引培汇聚,发挥“四两拨千斤”功效,充分调动和整合信誉良好、资质过硬、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社会培育机构,围绕智能制造发展需求人才为重点,建立企业家培育基地、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培育的质效和人才覆盖面,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培育基地网络,为制造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引导人才培育方向,提高紧缺人才培育质量

围绕制造强市建设人才支撑需求,完善人才培育标准,提高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基于智能制造的人才培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调查制度,开展以行业、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基础的培育与岗位需求对接调查,完善智能制造紧缺人才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发布制度,建立分类人才信息库,加强优化信息服务。

(四)支持企业内部培育,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发挥企业人才培育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育制度,结合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展岗前培育、在岗培育、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育。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以对社会的贡献、管理绩效水平、创新能力提升等指标作为评价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育;鼓励小微企业通过政府搭建公共培育服务平台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育。对培育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或专项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五)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培育环境

坚持“实事求是,因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原则,加强对培育的追踪评估,建立健全教育培育考核评估、奖励惩罚、督促检查等一系列制度,促进培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宣传作用,注重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智能制造人才培育的成功经验,对培育智能制造所需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给予一定奖励支持。定期举办人才教育培育工作交流大会,交流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培育发展的氛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